從工具控到創生者 2025AI用戶進化中
2025年,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AI產品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能助手到內容創作工具,從教育軟件到醫療健康應用,其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
科技公司甲子光年旗下智庫針對2025年AI產品用戶的相關分析認爲,AI使用者可以分爲四大類型:AI工具用戶、AI助手用戶、AI原生用戶和AI創生用戶。這四種類型人羣在使用AI產品的深度和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
掌握AI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在北京工作的產品經理歐文,工作中需要撰寫各種推廣文案,Kimi智能助手、智譜清言、文心一言等AI“寫手”是他經常會用到的工具。以一款在線教育產品的宣傳文案爲例,這些“寫手”的表現各有千秋:“有的產品寫出的文案條理清晰、內容詳實,完備性也很好,除了課程亮點、適合人羣、課程收穫,還附上了課程鏈接、免責聲明,非常專業;有的能做到基本的語義連貫、內容無誤,但結構不夠完整,缺乏亮點,還有提升的空間。”總體來說,這些AI生成的內容能夠起到很好的參考作用,提供不同的創意角度和表述方式。
AI工具用戶在當前AI產品用戶構成中佔據着相當重要的比例,約爲38%,是市場上的主要羣體之一。這類人羣在使用AI產品時,主要是將其當作一種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效率的得力工具。在工作流程中,他們依然牢牢掌握着主導權,大部分關鍵工作環節仍由自己親自把控。在日常的使用場景中,他們大多將AI產品聚焦於個人生活和工作裡一些相對簡單、基礎的任務,例如在需要獲取信息時進行快速的信息查詢,在處理文檔時藉助AI輔助完成格式調整、文字校對等文檔編輯工作。
從年齡分佈上看,這類用戶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特徵,其中90後和00後佔據了絕大多數。這一年輕羣體成長於數字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對新興技術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能夠迅速上手並嘗試使用各類新的AI工具。前述案例中的歐文對記者表示,他會參考這些生成的內容,結合自己對品牌的理解和市場分析,進一步完善和修改文案,使其更符合品牌定位和目標受衆需求。AI工具使他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文案初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創意構思階段的難度。
職場人士進階“剛需”AI助手成爲親密夥伴
只做進度跟蹤,這樣的PM(項目經理)可能要out了。在醫療AI公司,懂大模型推理機制的PM可以帶着算法團隊調整參數;在智能客服賽道,清楚RLHF原理(將人類反饋納入機器訓練過程)的PM才能設計出有效的反饋閉環。
AI助手用戶在當前AI產品用戶羣體中堪稱主力軍,佔比高達48%。這類人羣將AI視爲一個能夠與之進行交互協作的親密夥伴。在工作過程中,他們會較爲合理地分配任務,將大約一半的工作放心地交給AI去完成,而自己則主導另一半關鍵工作,通過與AI的緊密配合,實現工作效率和質量的雙重提升。他們對AI有着較高程度的理解和認識,能夠清晰地洞察AI在不同場景下的優勢和應用潛力。其使用場景也更爲廣泛和多元化,涵蓋了內容創作領域,如利用AI輔助撰寫小說、劇本等;數據分析方面,藉助AI工具對大量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和深入挖掘,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和洞察;項目管理過程中,通過AI助手進行任務分配、進度跟蹤和風險預警等。
AI助手用戶主要由職場人士構成,其中80後和90後是核心羣體。這部分人羣在職場中承擔着各種重要職責,面臨多樣化的任務需求,因此對能夠提升工作效率、優化工作流程的AI助手有着強烈的需求和較高的接受度。
值得關注的是,AI生成內容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包括“AI文生圖”著作權案、AI聲音侵權案、AI繪畫大模型訓練著作權侵權案等著作權案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24年,某網絡小說平臺通知簽約作者,要求籤署一份補充協議,允許將他們的簽約作品用於AI模型訓練。引發爭議後,該平臺刪除了相關條款,但質疑聲並未就此消失。
推出國內首個網絡文學行業大模型及應用產品的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認爲,AI可以在創作過程中替代一些重複性、消耗性的體力活,作家仍需把控故事的質量和完整性;一般不會出現作品因爲使用AI輔助從而內容雷同,對作者著作權造成威脅的情況。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在AI生成物保護方面暫無明確規定;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歸屬於AI技術的開發者還是實際使用者尚存在爭議,有待法律和政策層面的明確指引。
原生用戶與AI深度融合創生用戶引領未來
黑暗中,半扇虛掩的門若隱若現,一道凜冽刀光破夜而出,驚得人羣四散奔逃。唯有一個幼小的孩童定在原地,眼中跳動着倔強的光芒……一條以電視劇《藏海傳》爲藍本的二創動畫,所有畫面皆由AI技術生成,在短視頻平臺收穫了近4萬點贊與上千條評論。視頻創作者、湖南湘江新區胡生文化創意工作室的胡嘉陽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AI就像一個方向盤,最終車開得好不好還是要看個人水平。”他認爲,自己與AI的磨合剛剛起步,學習成長之路尚漫長。
與胡嘉陽類似的AI原生用戶在用戶羣體中佔比12%,是使用AI產品最爲深入的羣體之一,對AI技術的依賴程度極高。他們將AI視爲一個高度智能化的貼心助理,能夠承擔一多半的工作任務。他們不僅熟悉各種AI技術的原理和應用場景,還能夠敏銳地感知AI技術的發展趨勢,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類用戶大多爲專業人士,如內容創作者,利用AI進行創意激發、素材篩選和作品優化,創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創新性的作品;IT工作者可藉助AI進行代碼編寫、程序調試和系統優化,提高開發效率和產品質量;教育工作者,運用AI輔助教學,實現個性化教學方案的制定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精準評估等。他們的學歷普遍較高,經過長期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專業訓練,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強大的技術應用能力。
胡嘉陽認爲,當前大衆對AI動畫創作存在認知誤區:以爲“動動手指”就能創作出商業級別的動畫視頻,忽視了中間大量的調試工作。“AI確實有降低視頻和繪畫行業的門檻,但從業者仍需剪輯基礎、平面後期能力和導演思維,只有掌握綜合能力才能遊刃有餘。”
此外,AI創生用戶佔比2%,是當前AI產品用戶中佔比最低的羣體,但卻是未來AI應用的重要方向。這類用戶將AI視爲一個可以與之協作的夥伴,不僅在數字世界中使用AI,還可以通過AI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如控制機器人、進行智能研發等。AI創生用戶多爲技術先鋒和創新者,以90後和80後爲主,學歷高,主要分佈在一線城市和科技發達地區。他們對AI產品的認知水平極高,願意嘗試最新的AI技術和應用。
使用場景廣泛覆蓋獨立App最受歡迎
AI產品的使用場景廣泛,涵蓋了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調研,工作場景佔比57.8%,個人生活場景佔比42.2%。在具體使用場景中,“查、寫、用、學”四大場景是AI產品的核心應用場景,超過一半的用戶希望通過AI產品提高這些場景下的效率。
工作場景中,不同行業的AI應用進展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交通運輸及物流倉儲、醫療健康、互聯網、教育、製造等領域AI應用程度較深,已經開始邁入到AI創生時代,並且已經具有軟硬融合的AI產品落地應用,例如智能汽車、教育機器人等。環保、旅遊休閒、生命科學、能源化工、IT軟件等領域在AI原生階段的佔比較高,這些行業在AIGC方面的落地場景較多,應用水平也較高。除了上述行業之外,其他行業大部分還是處於AI生產階段,且部分行業的AI應用水平較低,比如採礦業、農業、建築工程等領域,仍是以AI工具階段爲主。
生活場景中,人們對社交、溝通、健康、出行等場景的AI應用展現出較高的使用意願。如AI聊天機器人能夠模擬真實對話,提供陪伴和交流;AI可穿戴設備能夠實時監測用戶的健康數據,並提供健康預警和建議;AI導航系統結合實時路況規劃最優出行路線,提升出行效率和體驗等。
此外,人們對於AI產品的偏好方面,獨立的AI應用App、對話式AI助手和多模態交互平臺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形態。其中,多模態交互平臺融合了多種交互方式,如語音、圖像、手勢等,提供了更加豐富、高效的使用體驗。
文/本報記者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