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算盤到超算!中國科學家的“勞動工具進化論”|《科學家相冊》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你們知道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中國科學家的勞動工具有哪些?
1948年巴黎冬夜,錢三強把核裂變數據“刻”在雲母片,帶回中國,彼時中國科研的精度仍需進口砝碼校準。
上世紀50年代,零下30度的西北荒漠,硅砂風暴呼嘯而過,鄧稼先仍然帶領團隊開展核試驗,用20臺仿製的手搖計算機加上8組算盤,組成原始的“人列計算機”,工程師們用厚厚老繭剝出了原子彈的核心參數......靠着蘇聯甩來的一疊M3計算機圖紙,張梓昌帶領團隊直接開啓“吃圖紙模式”!仿製出第一臺半個房子大的電子計算機,開啓中國的計算機時代。
直至如今,“天河星逸”超算算力,是70年前的33萬億倍!能夠提前3天鎖定颱風路徑,一秒解碼30億組DNA。從氣象到基因再到能源,中國超算正重新定義科技競賽規則。
智算刻星河,草稿通天穹。從借來的雲母片到自研超算,從蘇聯圖紙到量子領先,中國人用70多年證明,從仿製到創新,中國“科技神器”靠的不是硅與銅,而是那羣在至暗時刻,以算珠爲羅盤、以草稿爲星圖的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