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地到廚房 青年團隊讓地方被看見
第四屆食農創生計劃今日在彰化市高賓閣舉行開訓典禮,今年有有8個團體入選培育計劃。(葉靜美攝)
第四屆食農創生計劃今日在彰化市高賓閣舉行開訓典禮,今年有有8個團體入選培育計劃。(葉靜美攝)
彰化縣長王惠美(前排右三)、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魏應充(前排右一)參觀第四屆食農創生計劃入選團體展示攤位。(葉靜美攝)
「風灣的船」呈現青年共創的概念,希望提供消費者五感體驗的餐桌。(葉靜美攝)
「風灣」是彰化縣芳苑鄉的臺語諧音,一羣在地青年組成「風灣的船」團隊,以「魚塭餐桌」爲核心概念,將蚵仔、羊乳、黑蜆等芳苑的日常食材,從產地到廚房,轉化爲具有體驗感與敘事性的料理,讓人們透過味蕾感受土地,也讓地方透過餐桌被看見。
好食好事基金會推動「食農創生計劃」,導入豐富的加速器資源與輔導經驗,幫助地方食農產業升級,今年「風灣的船」外,另有包括彰化「番挖水耕農場」、「新和春醬油」、「路葡萄隧道農場」,南投「泉發製茶廠」、「上安香菇農場」,以及雲林的「順成油廠」、「李記烏魚子」等共8個團體入選培育計劃,而前3年基金會已輔導20個團隊。
第四屆食農創生計劃今日在彰化市高賓閣舉行開訓典禮,現場同步完成高賓閣古蹟活化計劃、旅庫平臺合作案及三小市集串聯案等3項異業合作備忘錄(MOU)簽署,頂新和德基金捐助人代表魏應充致詞時表示,計劃初衷是希望讓願意回家的青年,不再必須北漂南漂,也能在家鄉紮根立業,期待基金會能將輔導經驗複製到更多縣市,帶動更多青年回鄉站穩腳步。
「風灣的船」發起人之一吳宜家表示,風灣的船最早由5個在地團隊發起,目前共有10個團隊加入,當初就是想給合一線的生產者們,做一個餐桌計劃,讓消費者在芳苑休耕的魚塭中品嚐在地物產,生產者也到現場與消費者分享生產過程與理念,再由摸蜆、看夕陽等活動,更深入體驗芳苑的美好。
吳宜家本身經營羊肉料理,除了羊肉是自家養殖的國產羊外,連羊食用的牧草都自行種植,她強調,自行種植的牧草都不噴農藥,牧草長大餵羊、羊糞則成爲牧草的肥料,在農場中形成循環再利用,農場中更可見螢火蟲,而這正是生產者的理念。
吳宜家說,風灣的船呈現青年共創的概念,透過生產者、美學、設計師等的加入,希望提供消費者一個味覺及視覺、聽覺等五感體驗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