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5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看和林格爾新區產教融合新圖景
在數字經濟加速滲透的今天,綠色算力與人工智能已成爲驅動產業迭代、引領創新變革的核心引擎。2025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和林格爾新區的產業實力驚豔亮相,更直觀展現了其以人才工作爲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爲觀察區域人才生態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
作爲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的戰略支點,和林格爾新區憑藉北緯40°黃金緯度帶的氣候優勢、黃河流域的能源稟賦及前瞻政策佈局,已形成產業集聚的強大磁場。46個數據中心項目落地生根,算力規模突破10.1萬P,其中智能算力佔比達95%,以9.6萬P的規模穩居全國首位,“中國雲谷”的產業根基持續夯實。產業領跑地位的背後,是產教融合構建的“人才供給—產業升級”良性循環。
融合成果:從課堂到產業的無縫銜接
產業要升級,人才先蓄能。今年初,北疆(黃河流域)綠色算力產教融合共同體的成立,標誌着新區人才培養模式邁入新階段。該共同體由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和阿里雲計算機有限公司牽頭成立,通過和林格爾新區管委會搭臺,聯合算力行業內的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和行業組織,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爲企業定向培養“崗位羣”人才。構建起“專業共建、課程共研、實訓共享”的協同育人機制,吸引綠色算力產業上下游近100家企業加入,2025年上半年成功簽訂第一期訂單班,共簽訂50名學員,爲內蒙古“數字經濟”“算力產業”等重點產業集羣企業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在更廣域的合作版圖上,新區與自治區內外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實驗室、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21個,包括與西安交大建立智能製造研究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建立數智人才培訓基地;與內蒙古大學建立“東數西算”綠色算力實驗室、計算物理聯合實驗室、家畜種質創新與繁育基地等,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模式創新,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截至目前,新區已累計開展人工智能、數據運維等方向培訓220餘場,培訓人才2萬人次。從新能源技術到裝備製造,這些定向培養項目實現了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點對點”對接,成爲破解“用工荒”與“就業難”的關鍵抓手。
協同模式:多元主體共築生態閉環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新區積極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項目化培訓,以新區產業發展爲導向,培育產業緊缺人才和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鏈條。聚焦智能製造、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內蒙古大學與匠成基地聯合設計 “產業需求爲導向、能力進階爲主線” 的實訓內容,來自內蒙古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數學科學學院近400名學員在匠成科技內蒙古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基地開展實訓項目,通過深度的產教融合搭建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能力的橋樑。
15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構建起“企業出題、高校解題、市場驗題”的閉環。西安交大劉紅忠團隊牽頭的空天跨尺度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項目,正是這一機制的生動實踐——企業提供應用場景與研發資金,高校、科研院所團隊攻關核心技術,實現國家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工業母機等重點產業計量體系與智能測控國產化替代與自主可控。在技術攻堅中,23名青年科研人員快速成長,形成“項目育人、人才促產”的正向循環。
政策護航優化融合環境,新區“1+N”人才政策體系則通過分類認定、服務專員等機制,爲參與融合項目的師生提供住房、就業等配套保障。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推動更多市場主體加入產教融合陣營。
未來路徑:向更深層次融合邁進
面向綠色算力產業爆發期,新區將在未來不斷拓展與區內外高校的聯合培養項目,推動高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雙向流動;聚焦算力及人工智能等產業積極對接企業需求,搭建“產學研用”平臺。2025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的聚光燈下,和林格爾新區的產教融合實踐證明:當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咬合,就能釋放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這座“中國雲谷”正以融合爲筆,書寫着算力時代的人才培育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