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重養生 中醫內外祛濕病不來

飲食宜清淡,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糙米、燕麥等五穀。圖/AI生成

春季陰雨綿綿,空氣中瀰漫着一股溼氣,讓人渾身沉重、精神不振。中醫認爲,溼氣爲致病六淫之一,分爲外溼與內溼,對健康影響不可忽視。如何防範溼氣,是春季養生的重要課題。

外溼多來自環境因素,如果長時間待在潮溼場所、淋雨後未能及時更換乾衣,或居家通風不良,都容易導致溼邪入侵,出現關節痠痛、頭悶頭痛、皮膚搔癢等症狀。內溼則多因脾胃功能失調,脾主運化,負責調理體內水分,若誤食不潔食物,會影響脾胃功能,引起食慾不振、腹脹腹瀉、身體沉重等不適。

預防內溼,要從飲食做起。飲食宜清淡,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糙米、燕麥等五穀,避免吃冰品、生冷瓜果及油膩食物,以減輕脾胃負擔;應適量攝取具健脾祛溼的食材,如薏仁、茯苓、白扁豆、山藥等,有助排除體內溼氣,維持腸道健康。當令蔬菜如春筍、芹菜、菠菜、茼蒿等,富含纖維與維生素,不僅促進消化,亦有助提升免疫力,若搭配健脾祛溼的食材烹調,能增強祛溼效果。

對於外溼的防範,需從居家環境與生活習慣着手改善。保持居家乾燥通風是首要任務,並使用除溼機或空調調節室內溼度;儘量避免鋪設容易吸溼的地毯或使用厚重窗簾,以及避免在居家曬衣服。保持皮膚乾爽十分重要,若不慎淋雨,應立刻更換乾燥衣物,選擇透氣性佳的棉質衣物,幫助吸汗排溼,減少皮膚不適。

此外,快走、慢跑或瑜伽皆是不錯的運動選擇,運動後務必擦乾汗水,避免溼氣再度侵入體內。若是長時間久坐不動,會影響氣血運行,使溼氣更易堆積。因此,工作期間應定時起身活動,舒展筋骨,減少溼氣對身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