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正醞釀....中美或進入博弈與交易期 專家:臺灣風險很高

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羣5日在臺北表示,川習會正醞釀,代表美中已進入博弈跟交易期,這也是臺灣風險。圖爲2017年川習會。(路透)

川普關稅戰中,中美之間會談牽動全球市場情緒,外界關注美中後續發展,而臺灣在其中應該如何自處。全國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黃健羣5日在臺北表示,他認爲美中短期達成交易可能性高,這恰恰對臺灣風險很高,臺灣應該可以利用中美戰略做槓桿,如果持續採取防禦性戰略,政策會很被動。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共研究雜誌社等單位5日在臺北舉辦「川普2.0新情勢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論壇」,會中聚集大陸經濟研究專家討論川普關稅戰下,大陸經濟狀況,與臺灣的因應。

對於中國大陸應對美國的態度,黃健羣認爲中方戰略就是「三不」:不跪(做最壞打算,併爲中美脫鉤準備,全球減一)、不退(建構一個去美化的球市場,中國+N)、不貴(仍務實地去爭取最好結果,還是希望能賣產品)。

黃健羣表示,美中關係本質是對抗,短期內達成交易可能性高,特別2026美國將有期中選舉,雙方都有需求,不過中國大陸認爲時間站在自己身上,因爲已做最壞打算,加上美國有期中選舉壓力,且美國面臨內部經濟壓力,有政黨輪替可能。整體而言,中國大陸就是「能拖就拖、能砍就砍,戰略清楚、戰術模糊」。

而在中美對抗之下,臺灣處境如何,黃健羣從三情境逐次分析:一種情境是美對中課高關稅,且行科技封鎖,這將影響在陸投資臺商第;二種情境是美中達成協議,有限度開放科技產品輸陸,這對臺灣影響最大;第三種情境是美中關係反覆,這代表有持續動盪可能,臺灣在其中機遇與挑戰並存。

而川習會是一個指標,黃健羣說,如果川習會正醞釀,代表美中已進入博弈跟交易期,這也是臺灣風險,因爲臺灣問題是北京不可挑戰的核心利益,但對川普而言,臺灣並非不可交易的籌碼。臺灣挑戰多大,取決中美雙方博弈、妥協與交易的結果。

就臺灣立場而言,黃健羣迴應本報稱,其實臺灣可以利用中國大陸作爲一個槓桿,去跟美國進行非正式的協商,但如果我們在政治選擇是一邊倒的話,實際上是失去戰略談判空間的,「沒有拒絕的權利,因爲沒有選擇空間。」他認爲現在臺灣的戰略就是一直在說不,但選擇一定有風險,只是目前臺灣策略看起來是防禦性的,以外貿爲主的臺灣,如果用防禦性思維進行決策的話,政策會非常被動。

對於美國的施壓,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竣達觀察,中方有三種方式應對:一是經濟戰略,包括出口管制、關稅、不可靠實體清單等工具;二是重視出口;三是多元化貿易。也因此,他認爲大陸出口還是有韌性,只是從國際角度看可能會增加貿易摩擦,對外投資拉攏、結盟,但不一定能轉化政治上支持。

而對於美國的科技圍堵,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分析師鍾富國認爲中國也有反制措施,包括加強政府補貼、舊設備持續創新、加強基礎研究、透過金磚國家平臺推動科技合作等四項,而目前腦機界面、人形機器人與量子電腦領域已能看到大陸突破的內容。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共研究雜誌社等單位5日在臺北舉辦「川普2.0新情勢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論壇」,會中聚集大陸經濟研究專家討論川普關稅戰下,大陸經濟狀況,與臺灣的因應。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