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話題少不了大豆 川普真能拯救美國豆農?專家看壞

川普(右)2017年11月訪問北京,習近平(左)在北京大會堂相迎。(資料照/美聯社)

「川習會」可望於本月30日在南韓慶州的亞太經合(APEC)峰會場邊舉行。兩大強權領導人見面關鍵議題應該少不了大豆,這是美中最新一波貿易戰標的,川普日前表示任何貿易協定前提在於北京增加對美國大豆採購量。白宮主動公佈川習會時間,中方卻遲未發佈,大豆之戰方興未艾,川普能否拯救美國豆農命脈,讓豆農再次偉大?

美國《新聞週刊》24日報導,中國國務院今年3月宣佈對美國大豆加徵10%關稅,加計4月貿易戰開打後報復川普所疊加的34%,美國大豆關稅5月起高達44%。川普後來又揚言要向中方貨品加徵100%關稅,北京宣佈今年9月起暫停採購美國大豆,從大量採購突然變成「一顆都不買」,美國豆農在秋收季節頓時喪失全球最大的市場,滿倉大豆無處可去,苦不堪言。

美國大豆在中國大陸市場長期享有市佔第二的地位,僅次巴西。美國大豆協會資料顯示,過去7年,美國大豆在中國市佔率平均28%。大豆是美國出口價值最高的糧食,佔美國農產品出口額14%,然而相關產業高度依賴中國採購已成致命弱點,北京在中美談判過程有效利用這個痛腳,尋求更有利的貿易條件。

川普明顯想利用南韓APEC場邊會晤習近平的場合找習近平積極洽談大豆問題。他本週稍早向媒體記者表示,美中任何貿易協定均須取決於中方增加美國大豆採購量,他甚至暗示中方採購量應「達到甚至超越」貿易戰前水準。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卻沒這麼樂觀,最新報告指出,美國豆農在中國市場的優勢「恐怕回不去了」。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估,中方在明年2月出口窗口關閉之前不會採購美國大豆,也不太可能恢復美國豆農在關稅生效前享有的市場佔比。這場鉅變發生之際,北京正試圖讓大豆採購來源多角化,增加巴西、阿根廷的進口量,加強糧食安全。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艾哈邁德(Kiran Ahmed)在他撰寫的這份報告指出,北京近期持續向南美生產業者迅速進口大豆,今年1月至9月進口總額比去年同期增5.3%。

阿根廷暫時取消穀物出口稅加強了這股採購趨勢,中方進口多達30艘貨運船的大豆,有助囤積存量。據悉此事引發美國官員警覺,擔心此事帶動價跌恐令北京更爲青睞南美大豆。美聯社取得疑似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發給財政部長班森特的私下聯繫訊息稱,「這讓中國拿到更多談判籌碼與我方談判」。

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中方首度針對美國大豆徵收報復關稅,當時中方優勢即已露出端倪。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教授艾里斯(Evan Ellis)說,美中新一輪貿易戰加上北京認爲務必持續「脫鉤」,中方因而加倍努力減少對美國大豆依賴,「這對中方而言完全具有戰略意義」。他指出,中方減少美國農產品採購量,以此縮小自身在糧食安全競爭日益激烈的弱點,還能借着打擊川普核心支持者以懲罰川普,堪稱雙贏;除非華府提供回饋「極其優厚」,否則北京幾乎不會願意改變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