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臺積電誰有籌碼?法智庫專家:臺握有3強牌

臺灣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000億美元,引發外界關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積電(TSMC)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 1000 億美元,引發外界關注,臺灣是否正在失去半導體優勢?對此,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卻認爲,在這場與白宮的博弈之中,臺灣依然握有3張好牌。

杜懋之認爲,即便美國新廠計劃全數落地,到了2030 年,美國的先進製程產能仍僅佔臺積電總產能的 20%,臺灣依舊是「工業心臟」。臺積電2奈米技術將於2025年 在新竹、臺南與高雄進入大規模生產,效能提升10% 至15%,屆時美國仍無法取代臺灣的技術領先地位。

此外,Nvidia、Apple 等美企仍將依賴臺積電,即便美國對臺灣半導體徵收關稅,這些企業仍無法找到可替代的供應商,進一步強化臺灣的談判籌碼。

儘管美國設立 R&D 研發中心可能提升當地企業的技術能力,但臺積電在三個關鍵領域仍具壓倒性優勢:一、技術領先優勢:臺積電計劃 2026 年推出 A16 製程,突破 2 奈米門檻,並導入新電源架構,確保全球最先進技術仍掌握在臺灣手中。臺積電在GAA(Gate-All-Around)架構的專利遠超競爭對手,包括三星、ASML、SMIC,此技術將成爲未來 2 奈米晶片的標準。

二、戰略佈局時間點:臺灣政府與臺積電之間可能存在戰略協調,而3日宣佈的投資案,確實是臺灣爲了維持與美關係的戰略部署之一。隨着川普政府改變對烏政策,使得基輔「無牌可打」,臺灣似乎選擇「率先出牌」,以確保優勢與利益。

三、美對臺的高度依賴:臺積電大舉投資 CoWoS(先進封裝技術),並透過與日本的產業合作進一步鞏固其全球供應鏈地位,美國即便擁有 R&D 研發中心,仍難以快速取代臺積電在先進晶片生產中的關鍵角色。

臺積電投資美國,真的是川普的勝利?部分分析認爲,臺積電投資 1000 億美元是爲了因應未來美國可能對臺灣半導體進口徵收關稅,但臺積電強調:「我們的投資完全是爲了服務客戶需求,如果企業願意承擔額外成本,我們纔會投資。」

根據臺積電執行長魏哲家(C.C. Wei) 的說法,在美國生產 4 奈米晶片的成本比臺灣高20%至30%,顯示臺積電仍以臺灣爲核心技術與製造基地,美國只是戰略性擴展。儘管川普政府希望將半導體產能轉移到美國,但臺積電的技術、專利與供應鏈優勢,使臺灣在這場博弈中仍握有主導權。

然而,美國研發中心(R&D Center) 的設立,仍讓臺灣業界產生不安。臺灣財經媒體認爲,這可能是美國企業試圖縮短與臺積電技術差距的一步。目前,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仍缺乏吸引臺灣高端人才的政策,且企業環境缺乏彈性,尚未具備足夠的條件來完全競爭。然而,R&D中心的建立,無疑是向這一目標邁出的重要一步。

杜懋之認爲,真正關鍵在於,臺灣願意付出多大代價,鞏固美臺聯盟關係?臺積電是否會因爲美方壓力,放棄技術領先地位?一些觀點認爲,這可能導致無法挽救的技術轉移,但也有人認爲,長遠來看,這能夠強化臺灣的影響力,「不論如何,臺積電和臺灣仍然擁有強大的『底牌』,可以保持其技術領先地位,避免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