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掀能源業巨變 臺能否跟上

全球能源產業正面臨巨大的轉折,在美國川普新政府的能源政策中,重新強調化石燃料的使用,並降低對電動車及新能源的補貼,而後者更釋出了更大市場空間,但對專業能力不足、供應鏈尚未建設完成、市場幅員狹小、非核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臺灣,這個能源業轉折代表着什麼意義?

臺灣正全力推動AI產業轉型,面對耗電、費水的產業發展,臺灣的能源政策再次受到嚴峻的考驗。而正值輝達黃仁勳再次來臺,找地、找供應鏈夥伴及資源、找廉價電子來建構其AI亞洲研發中心,但穩定供電應該是他首先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在新興綠能開發的技術中,能源政策、技術創新與領導力、基礎設施及溯源最爲關鍵。

舉例來說,中國大陸宣佈「太空三峽大壩」,計劃於太空建造寬達一公里的巨型太陽能電站,將使用中國研發中的新款超重型火箭,逐一將模組送入離地三點六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新太空太陽能電站一年收集之能量,相當於地球開採一年石油轉換的能量。

相較於大陸雄才大略的能源政策,臺灣也規畫了四大能源選項(氫能、生質能、地熱、潮汐),只是在非專業的認知中,綠能產業黑金腐敗充斥,而空洞虛幻的永續及ESG的政策下,賴政府的四大能源選項不但無法提供充足的供電量,「臺南真棄土、高雄假空品」成爲臺灣能源政策後果的真實寫照。

另外,政府一廂情願宣稱臺灣擁有發展再生能源的「良好」條件,應把握這一歷史契機搶佔綠能市場,推進國內能源轉型,提升風電、太陽能和電動車的普及率。同時加大對新興能源技術的投資,例如氫能與儲能系統,確保臺灣在全球能源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臺灣的日照不足,鋪天蓋地於農地、魚塭、海岸設置光電板,除了造成生態浩劫外,也彌補不了臺灣因廢核而產生的電力缺口。臺灣海峽有良好的風場,卻更有利於對岸的離岸風電,而臺灣空有技術國有化的政策,但外商撤資,風能轉型無望。至於氫能,地底二百公里就有,而且每個國家都有,但氫氣溯源是臺灣發展氫經濟永遠的痛!

雖然氫是地球上儲量豐富的元素之一,但大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於大自然界,要取得氫源就必須置入大量能量,以克服熱力學平衡中不利的條件,耗時費資不說,對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影響也必須重新評估。

在媒體及股市名嘴的刻意操作下,不但氫能成了臺灣未來能源的主角,而最近有媒體宣稱臺灣將成爲世界領先的氫源供應國,令人啼笑皆非!氫能利用有氫源、運輸、存儲、生態暖化等問題,氫能源汽車主要動力來源是綠氫,必須由大陽光電來分解水以完成轉化,除了費電且違反熱力學原理,故必須耗費更多能量來進行綠氫轉化,這些客觀條件都不是一紙行政命令可以克服的。

全球能源可能因地緣政治及產業發展而產生巨大的轉折,大陸能源開發已「上天下海」,臺灣不但匍匐原地,更愚民政策以對,面對外商因能源供應不穩而裹足不前,政府卻以文青口號迴應。臺灣的能源政策必須全面盤點,不能再被政治口水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