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掀鉅變 美臺不確定性加劇
《華爾街日報》13日撰文稱,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二任期在科技、貿易與軍事方面都對臺灣發出批評,美臺關係不確定性加劇。(美聯社)
《華爾街日報》13日撰文稱,川普的第二任期在科技、貿易與軍事方面都對臺灣發出批評,美臺關係不確定性加劇,臺灣或需增加國防支出,且可能成爲關稅政策的下一個目標。《紐約時報》亦作相同見解,指臺灣正在爲鉅變後的華盛頓和川普關稅做準備。
《華爾街日報》報導,川普延續美國在臺灣議題上的模糊立場,強調不會明確表態臺海衝突時是否出兵協防颱灣。在軍費問題上,川普要求包括臺灣在內的美國盟友承擔更多開銷。他多次呼籲臺灣增加軍費支出,甚至明確表示美國的軍事保護需要「付費」。臺灣近年已調高國防預算,還將義務役從4個月延長至1年,目前軍費佔GDP約2.45%,但仍遠低於川普提出的10%標準。
川普提名的國防部政策副部長柯伯吉早在2024年5月的評論文章中即警告,臺灣不應將美國的支持視爲理所當然。他指出:「保衛臺灣符合美國利益,但即使沒有臺灣,美國也能生存」。
報導指出,除了軍事議題,臺美貿易關係也可能成爲川普政策轉變的另一關鍵。臺灣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擴大,2024年達739億美元,比2023年增加261億。此外,川普還指控臺灣「竊取」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兩相影響之下臺灣恐也成爲關稅的潛在目標。
另外,《紐約時報》分析,臺灣官員多次試圖與川普陣營核心人物建立關係,卻收效甚微,雙方互動相當有限。臺灣目前仍寄望於對華強硬派人士─國務卿盧比歐與國安顧問瓦爾茲兩人的堅定支持。
然而,川普政府的人事顯示,許多在第一任期內積極支持臺灣的官員,如前國務卿蓬佩奧都未再度出任要職。前美國中情局(CIA)中國高級分析師強生直言:「一些對臺強硬鷹派支持者被排除在外,已經說明了一切」。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說,臺灣政府雖對美臺關係抱持樂觀態度,在國會有許多盟友能幫助臺灣安然度過變局,但川普近期發言對臺灣無疑是一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