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賭中國會輸 臺灣能跟進嗎?
(圖/路透)
川普宣佈對全球貿易伙伴實施互惠關稅,如果研究川普團隊從選前就拋出的各項政策建議,不難發現當前的關稅戰是一場經過設計、帶有策略目標的全球經濟重塑。關稅只是工具,目標是讓各國接受對美國有利的新秩序,也就是傳說中的海湖莊園協議。
川普團隊深知:沒有壓力,不會有哪個國家自願讓步。因此設計了一套以關稅高低爲代價的囚徒困境。透過突如其來的關稅制裁,讓各國陷入恐慌,迫使大家爲了爭取較低關稅來保持競爭力,積極想與美國簽署雙邊協議,放棄集體行動,進入美國設定的談判前提之中。而這套遊戲的終局,正是由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主導、但還沒確定內容的「海湖莊園協議」。
外界認爲,海湖莊園協議很可能包括成立美國主權基金,納入數位貨幣來獲利,及要求各國將手中的美債兌換爲長期、零息、不可轉讓的債券,作爲加入美國優惠貿易體系的前提。若不接受,則用高額懲罰性關稅來對待。
這樣的不平等條款,美其名是建立公平的貿易秩序,實際是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的終極版本:財政赤字不用砍支出、不必加稅,只要全球各國在壓力下埋單,就能美化帳面,重建霸權。但這一切有一個巨大前提,就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會讓步。
共和黨右派相信,只要中國讓步,沒有國家有能力向美國說不。而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因爲經濟成長放緩、內部壓力升高,遲早會在全球封鎖下認輸,接受美國主導的新秩序。但這正是川普戰略的最大風險:他賭的是北京會輸,但現實卻是,習近平有條件讓美國贏不了。北京的反制包括對美加徵關稅、加快與其他國家重組貿易通路、加強人民幣國際結算。這些動作未必能立刻撼動美元地位,但足以造成美國外部施壓的邊際成本升高。
此外,西方對中國的誤判源於一種線性思維:經濟壓力必然轉爲政治動盪。但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並非西方可簡單類比。中國的社羣主義文化使得「吃苦」可成爲一種國族情感敘事,而非政治風暴的導火線。因此若中國選擇不讓步,或至少不在川普期望的時間表內妥協,美國的整套戰略將出現斷點。關稅制造的市場不確定性將回頭傷及美國內需與消費,股市震盪將削弱選民信心。這不僅是經濟風險,更是川普政治賭局的潛在破口。
過程中,臺灣的位置極爲尷尬而敏感。一方面,臺灣社會普遍信任美國,視其爲抗中最有力的盟友,也普遍相信最終的勝利屬於美國。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冷靜面對現實:如果美國這一局下錯了,臺灣理解跟着賭輸的代價嗎?
這並非懷疑美國的能力,而是戰略上的務實思維。畢竟,臺積電赴美設廠已成定局,高科技人才與供應鏈的重心正在移轉。若美國對中戰略無法達成預期成果,而臺灣已將所有優勢籌碼押在「美國一定會贏」,那麼風險將由臺灣獨自承擔。
川普團隊將臺灣視爲會接受美方條件的「好夥伴」,優先與臺灣協議。這意味着,臺灣的壓力與機會並存。川普強硬施壓,目的是要各國讓利換安全感,但臺灣要確知坐上談判桌該爭取的底線,是在讓利之後,至少要爭取到不能輸給周圍競爭對手的條件,否則未來臺灣可能就會被排除在全球供應鏈的領先梯隊之外。
美中對抗已是當代全球政經發展難以避免的碰撞,臺灣的選擇不該是押寶,而是準備好因應各種結局的對策。守住臺灣未來的競爭力,是外交的底線;認識到臺灣需要預留退路,需要社會集體的智慧。(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