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談判制勝」再下一城?與越南達成協議 東南亞面臨壓力測試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已與越南達成初步貿易協議,內容包括對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並對轉運商品徵收40%的關稅。(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已與越南達成初步貿易協議,內容包括對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20%的關稅,並對轉運商品徵收40%的關稅。作爲交換,越南將取消所有對美國商品的關稅,開放其市場,並加強原產地規則以減少中國商品經越南轉運的現象。這是繼英國與中國後,川普政府在7月9日關稅大限前達成的第三項協議。

越南長期以來是中美貿易戰的受益者,許多跨國品牌如Nike、Gap、Lululemon等在中美緊張局勢下將製造移至越南,使其出口至美國規模迅速擴張。根據美國數據,2024年越南向美國出口達1370億美元,爲美國第六大進口國。

然而這種快速成長也讓越南成爲川普關稅政策的標靶。初期對越南祭出高達46%的「互惠關稅」,現則調整爲20%條件,設下對東南亞關稅的標準門檻。越南亦承諾採購美國農產品與波音飛機,並進一步約束對中國轉運行爲。

但聲明草案並未完全揭示未來的關稅走向,也未明確「轉運」定義,仍留有談判空間。而這項協議也可能影響區域內其他國家談判籌碼。

媒體報導,亞洲國家代表私下直言,東協其他國家談判代表若無法獲得與越南相等或更優條件,恐難對內交代。

▼從美國與越南的初步協議來分析,可以看出策略很明確,透過對美貿易依賴極高的國家施壓,以關稅作爲槓桿,逼迫他們讓步並接受美方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圖/路透社)

川普用「越南模式」 預告東南亞國家關稅門檻!

川普又贏了?透過對依賴美國市場的貿易伙伴施壓,川普政府再次在談判桌上佔上風。今天跟越南達成初步協議,實質上是給東南亞各國設下了一個「關稅門檻」——20%的標準稅率不只適用越南,也預示未來與其他國家的協商底線。

但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這項協議背後其實針對的還是中國。隨着中國製造業外溢,許多企業將產線轉至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以規避美國關稅,如今美國對越南商品設限,無異於堵上這個「中國繞道口」。特別是40%轉運稅率的設置,幾乎是針對中國訂做。

從美國與越南的初步協議來分析,可以看出川普的策略很明確,透過對美貿易依賴極高的國家施壓,以關稅作爲槓桿,逼迫他們讓步並接受美方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另外還加上「自願」提出數十億美元的對美採購清單(如波音飛機與美國農產品)。

而選擇越南作爲突破口,除了其龐大的對美出口量(2024年高達1,370億美元)、產業外移後的戰略角色,也因爲它已成爲中國商品轉運美國的中繼站。

川普政府抓住這一弱點,設下20%關稅的區域底線和40%的轉運稅率,等同宣告,從今以後,東南亞要進美國市場,沒有低關稅這條路。

當然,美越關稅協議談定,對目前還沒跟美國談好協議的東協多國帶來產生巨大沖擊。例如,柬埔寨依賴服裝和鞋類對美出口,如今面臨49%關稅,工廠可能裁員或倒閉;寮國出口傢俱、紡織與咖啡,遭課58%總關稅,幾乎被打出美國市場;泰國電子與汽車零件也面臨36%壁壘,出口競爭力嚴重受挫。

這些國家看到越南接受美國的條件之後,大概已經知道自己也很可能要接受20%以上的關稅!問題是,如果毛利無法支撐,企業是否會外移,對東協來說,將是嚴峻挑戰!

對東南亞而言,大概會採取幾條因應之道:

一、提高對美採購與市場開放換取稅率讓步。

二、強化原產地管理與避免被視爲中國轉運中心。

三、吸引美資或與歐美企業合作設廠,取得地緣「友好供應鏈」認證。

四、加速市場多元化,降低對美過度依賴。

然而,這些對於中低收入、勞動密集型出口國而言,卻並非短期能解的難題。

某種程度上,川普透過談判取得對手讓步,在美國國內相當具說服力,但在全球經貿治理層面上,卻已經引發深層的不確定。當最大的市場以懲罰邏輯主導貿易秩序,最終可能導致的是區域國家轉向尋求其他地區作爲替代市場,甚至出現區域貿易結構重組。

對臺灣而言,這場東南亞壓力測試提供了清晰警訊,川普的關稅戰正在迫使各國跟中國脫鉤,接下來在川普執政的三年,在產業面,臺灣的核心產業將會承受來自美國更大的拉力,產業將不得不思考投資美國的必要,在政治面,臺灣的社會將會面臨來自美中競爭下,北京可能施加更大的壓力,不論產業還是政治面,「北京的算計」和「川普的邏輯」,都是臺灣難以躲避的挑戰!

▼對臺灣而言,這場東南亞壓力測試提供了清晰警訊,川普的關稅戰正在迫使各國跟中國脫鉤。(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