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拋出「關稅雙彈」該如何理解? 臺灣關稅可預期落在15–25%

▲川普宣佈美菲達成協議「課19%關稅」 比4月對等關稅還高。(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在 Truth Social 宣佈,美日已達成貿易協議,將對日本商品徵收15%關稅,並稱日本將依其指示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同時開放汽車與農產品進口。這項協議被川普形容爲「有史以來最大」,但具體內容尚未公佈。消息一出,日圓短暫走強,隨後回落,顯示市場對此協議的實質性仍持觀望態度。

同日,川普也宣佈與菲律賓達成協議,美國將對菲國產品徵收19%關稅(原先預告爲20%),而菲律賓商品對美輸出將享有零關稅待遇。馬可斯總統訪問華府並強調美菲關係「極其重要」,雙方亦確認加強軍事合作。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川普第二任期內首位會晤的東南亞領導人。

美方接連釋出「關稅談判」訊號,對象包含日本、菲律賓、越南與印尼,接下來可能輪到韓國、印度、甚至歐盟等主要貿易體。這也預示着川普政府在11月APEC前,將加快推進美主導的經貿佈局,進一步打造「關稅圍中」的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美日達成貿易協議,將對日本商品徵收15%關稅,並稱日本將依其指示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同時開放汽車與農產品進口。(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用相互打臉、該理清現實 臺灣需要做對選擇面對挑戰

筆者多次強調,日韓的25%不會是最後結果,今天的發展證明了美國的關稅戰,完全按照川普談判邏輯走,從美日15%、美菲19%的協議可推斷,美方對印太夥伴的「合理交換區間」大致浮現,臺灣的關稅範圍落在15–25%之間幾乎也已成合理的市場共識。

雖然這並非令人滿意的低關稅待遇,但對於早已在政策、企業與媒體圈中廣泛討論的臺灣而言,這並非「突如其來」的衝擊,反而代表一種「可預測的風險」,也提供我們一定的戰略準備時間。接下來,韓國、印度、甚至歐盟的協議結果將成爲焦點。臺灣呢?臺灣會在這張「關稅清單」上嗎?很可能會,但順位難處優先!

爲什麼?不是臺灣不重要,而是相對不那麼重要。從市場規模、戰略地位到雙邊貿易逆差等變數看,臺灣即使願意讓步,也難以提供如日本或東南亞國家那樣的「交易回報」。更務實地說,美國不會特別爲了臺灣而改寫遊戲規則,包括宣佈的時間,也是美國自己的決定,這是臺灣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正向來看,臺灣產業界早已針對關稅壓力進行匯率對衝、成本轉嫁與供應鏈多元化佈局。在這場「川普關稅風暴」中,能有時間應對已是相對幸運。

重要的是,臺灣並不孤單。日本與菲律賓都必須面對調整的壓力,而我們更應以平常心看待這波變局,理性應對,不須自我放大,也無須過度焦慮。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臺灣如何透過更有效的政府—產業協商機制,整合企業訴求、外貿談判與內部補貼或轉型政策,確保短期衝擊可控、長期競爭力不墜。關稅只是變數之一,真正考驗的是政府應變與產業韌性。這場考試,臺灣已有準備,也必須有信心走得更穩。

臺灣需要的不是焦慮或互相指責,而是冷靜思考。任何分析都值得一起思考,媒體真的不用也不該因爲立場不同,就急着強調誰「打臉」了誰?臺灣什麼時候變成只要有不同意見就要動手?當日本和菲律賓的關稅稅率確定後,臺灣大致可以預期會落在15–25%之間。

在此架構下,臺灣當務之急,是面對「弱勢匯率 + 高關稅」雙重壓力時,有哪些策略可以啓動──是加速與美方的對話?還是與企業共商轉單、生產佈局調整與出口補貼機制?

面對川普,臺灣真的要了解,朋友之間有親疏之分,美國對臺灣不會特別偏愛,我們也不應一廂情願地將自己視爲最受寵的盟友。唯有認清自己的條件與限制,才能以務實的態度爭取最大利益。面對川普主導的全球經貿重組,臺灣要有的是準備,而不是幻想。

▼臺灣真的要了解,朋友之間有親疏之分,美國對臺灣不會特別偏愛,我們也不應一廂情願地將自己視爲最受寵的盟友。(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