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接管華府警權的深層危機

(圖/美聯社)

權力,總在危機的名義下悄然擴張。公元64年,羅馬陷於大火,尼祿皇帝不急於救援,反以「重建秩序」爲由擴張軍權、重塑政治架構。兩千年後的美國首都,雖無明火,卻在另一場政治烈焰中,見證權力的歷史回聲。2025年8月11日,總統川普援引《華府自治法》,以「完全無法無天」爲由,首次在和平時期未經市府同意,動員800名國民警衛隊與聯邦機構,全面接管華盛頓特區警察權。

這一場行動不僅是治安的部署,更是一場權力敘事的政治劇場。根據《華盛頓郵報》與華府特區警察局的數據,2025年迄今兇殺案較去年下降12%,暴力犯罪下降26%,車劫案件更大減75%。但一張19歲青年滿臉鮮血的影像在網路上迅速傳播,將公共情緒從統計帶向恐慌,爲強力介入提供「感覺上的合法性」。

川普政府並不止步於街頭部署,其司法政策也同步推進。他主張將14歲以上涉重罪青少年送入成人司法體系。

但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這類青少年再犯率反而高出34%。心理學上的「超折現」理論也指出,對衝動型行爲者而言,刑期長短威嚇效果有限,真正有效的是懲罰的即時性與確定性。

相對於軍事化威懾,真正的治理力來自制度韌性。華府警力於2023年降至30年低點,市府計劃2031年前回升至4000人。制度建設須包括司法效率提升、多機構執法標準一致,以及與社區之間的信任修復。正如市長包瑟警告:「若社區不願與警方對話,將是一場災難。」

事實上,川普這場接管行動至少帶來三項制度風險:

第一,挑戰華府作爲自治區的法律地位,重燃州地位與國會權力版圖之爭。

第二,降低聯邦政府「軍事化治安治理」的門檻,未來或複製至其他大城市。

第三,模糊民權與法治界線,特別是針對無家者與青少年的懲罰政策,恐怕引發憲政與人權訴訟。

此外,更深層的危機在於,一旦「安全即中央介入權」成爲治理常態,制度將在例外狀態中慢性崩解。從拿破崙三世到皮諾契特,歷史不乏以治安之名行權力集中之實的案例。川普的行動可能爲未來總統建立先例:不需經過地方程序,僅以模糊的「危機」敘述,即可正當化對地方警權的全面接管。

當統計失語、情緒掛帥,爲惡的誘因已不再僅屬街頭,而是滲入政治決策本身,形成一場以危機爲燃料、以動員爲工具、以中央集權爲出口的治理循環。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曾言:「正義,是政府存在的目的。」這場華府接管,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制度在恐懼敘事前的脆弱,也折射出民主韌性在權力誘惑下的試煉。這場30天的接管,也許能暫時安撫街頭,但歷史將追問的不是這場火燒了多少車,而是它燒去了多少自由。(作者爲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