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會犧牲臺灣 取悅習近平?

川普總統美東時間30日(週四)晚,將在南韓會晤習近平主席。預料美中峰會重點是稀土、關稅、大豆和芬太尼等議題,但川普會前表示,預期雙方會討論臺灣議題,川普不願透露可能內容,美媒卻擔憂,川普爲追求峰會勝利,可能對中共一些關鍵訴求讓步,包括臺灣問題立場,或讓中方取得美國先進半導體,交換習近平讓步。

川普在加薩衝突調解、俄烏戰爭停火等,都面臨爛尾局面,亟需美中達成協議,美化政績,向MAGA羣體交代,犧牲臺灣可能成與習近平交易的一部分。只是這種擔憂可能也顯多餘,美中戰略競爭,美方不會放棄拿臺灣作最重要籌碼,國際氣氛也有利臺灣,川普即使對臺灣有不利陳述,不致推翻美國朝野長期對臺政策,因爲臺灣影響美國在東亞或太平洋重大利益,讓步可能使美國戰略上全盤皆輸。

有評論認爲,中共四中全會結束後,習近平再無後顧之憂,可能對美讓步妥協,換取川普放鬆對中國關稅和科技禁運,而臺灣問題歷來美中元首見面都會談,是老調重彈或有突破性陳述,就看雙方願意退讓多少,臺灣該警惕,但也毋須太過擔憂。

從政治面看,北京可能要求川普宣示「反對」臺獨,而不是美國兩黨執行多年的「不支持臺獨」,後者是較中立的陳述。但川普如表達反對臺獨,立場將與北京一致,可能意味「政治不正確」。美國多個智庫專家都認爲,川普宜保持模糊陳述,較符合美國不對臺灣最終狀態表白的立場。

問題在川普最愛突破界限,凸顯他「交易的藝術」;他曾把中國比喻爲白宮大辦公桌,臺灣只是筆尖,或許讓北京有期待,但川普對中國也常措詞強硬,即使常稱和習近平是好朋友,都未改變他對中國的強硬立場,這也符合MAGA基本盤羣體期待。

美方智庫涉臺專家或國務院涉臺官員,都傾向美國幾項立場不會改變:一,北京要求停止對臺軍售,美國不會答應:這是依臺灣關係法和美方「六項保證」的長期政策承諾,何況川普政府多次表達,臺灣應將國防預算提高到GDP的5%,甚至達10%,以因應中國威脅,軍費增加開銷當然是對美軍購,川普應不致減少對臺軍售。

二,美軍協助臺軍來美訓練,或派員赴臺灣協助臺灣軍方整訓,也不會改變。美臺軍事合作是兩黨共識,也是美國印太戰略一環,聯手日、韓、菲、澳和其他周邊國家牽制共軍擴張,臺軍逐年增加參與美軍主導的多國演習,美臺軍事合作關係繼續深化,都不是川普能說變就變。

三,中華民國總統過境美國也不會變,時機可權衡、過境地點選擇也成美中臺關係的寒暑表,美中關係愈緊張,臺灣總統過境城市就愈靠近首都華盛頓,如何選擇地點,存乎華府一念之間。

四,美國國內和國際氣氛都有利臺灣,不利中共。美國國會近年通過許多友臺法案,兩黨強烈反對中國利用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曲解臺灣地位、打壓臺灣參與國際活動空間。參院日前提「臺灣主權象徵法案」,將解除禁止臺灣外交官與軍人訪美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等主權象徵的規定,國務卿盧比歐等閣員對中國強硬。德國外長日前宣示,不支持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訪中行程被取消,國際政治鐘擺擺向支持臺灣、遏制中國。

川普不像拜登會在峰會中當面施壓習近平,要求中共勿介入臺灣選舉或對臺用武,否則不排除武力保護臺灣。川普更傾向現實主義和美國利害的權衡和交易,但無論習對川普在稀土出口、大豆進口或其他經濟議題上有重大讓步,都難換取川普用臺灣來作交換。川普依然受限於美中戰略框架,即使言論宣示上打壓臺灣,影響也有限度,而北京除了對臺動武選項,幾乎沒有可拿來與美國交換臺灣戰略利益的有力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