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通膨比疫後通膨難纏?學者籲Fed戰術聚焦「3要點」
美國總統川普打算8月祭出新一輪關稅,驅動的新一波通膨可能比2022年那波更厲害,帶給聯準會主席鮑爾(右)更棘手的挑戰。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打算8月1日祭出新一輪關稅,經濟學者警告,這波由關稅驅動的通膨可能比2022年那波通膨竄升更棘手,給必須兼顧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的聯準會(Fed)帶來更大的挑戰。
當前的總體經濟局勢不尋常。過去40年來,觸動經濟震盪的通常是「需求震撼」,這類震撼同時把通膨和成長往相同方向推,所以貨幣政策反應也很明確,只是利率調整的幅度和速度有別。如今則是「供應震撼」造成通膨和就業走向相反。川普最近宣佈的關稅即使只落實一小部分,通膨也將升高並拖慢國內景氣,至少未來一年情況會是如此。因此,Fed必須在減輕新一輪通膨衝擊與支持就業之間謹慎權衡。
歷史經驗似已指引一條明路。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成員暨麻省理工史隆商學院教授福布斯指出,她與同事研究過去55年來先進經濟體設法兼顧這兩者的往例發現,疫後通膨猛竄後又回落,對經濟造成的衝擊就歷史標準來看異常溫和。先進經濟體的通膨率飆上40年高峰後又迅速滑落,並未導致痛苦的衰退。先進經濟體近幾年的「犧牲率」--爲降低通膨而犧牲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比--較任一段歷史時期都來得低。
然而,物價水準卻是另一回事。即使通膨率已陡降,美國物價水準升高的幅度卻是1970年代以來之最。研究顯示,在疫後政策緊縮階段,美國物價指數勁升17%,比假如通膨年增率持穩於2%的情況高出9個百分點。這給消費者和企業帶來莫大的挑戰。
三因素使疫後通膨升得急、降得也快
之前通膨急升後又陡降,反映的是一次性效應,包括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隨着疫情和戰爭導致的供應鏈瓶頸疏通,通膨也就迅速降溫。
央行也扮演要角,儘管提高利率的反應遲鈍,但後來火速、猛烈升息打通膨。
另一重要因素是當年通膨預期穩定,央行公信力也強,消費者和企業相信央行會盡一切所能抑制通膨。
迎戰關稅通膨 Fed戰術應聚焦三要點
但如今已缺乏上述條件,關稅導致的通膨來勢洶洶,必將帶來更棘手的挑戰,Fed今後打通膨的戰術也應考量以下三要點:
一、決策官員不應像2021年那樣樂觀,希望物價上漲只是「暫時」現象。企業和家庭已從那次經驗得到教訓,變得更關注物價上漲。而且,他們的反應也是非線性的--在大幅度的物價震撼一再來襲後,薪資和產品價格的訂定也受到更大影響。加上前陣子被通膨灼傷的餘悸猶存、關稅升幅可能很大,以及這些都不是一次性事件,所以這回觸動的企業和消費者行爲調整,甚至可能比疫後那波更大、更快速。
二、決策官員這回要思考的,不只是在充分就業與通膨達標之間取得平衡,還要考量在調整期間的物價水準會發生什麼變化。失業率攀升很痛苦,物價高漲亦然。
三、決策官員應把「維持通膨預期錨定」視爲第一優先,並且「強化Fed的公信力」。現在這兩者都變得很脆弱。據估計,假如2022年Fed抗通膨公信力薄弱,像1972年油價震撼時那麼弱的水準,2024年底美國的物價水準本可能比實際情況高出4個百分點;抑制通膨導致的經濟產值損失也可能更大,犧牲率更高。換言之,無論以哪一種重要標準衡量,近幾年的調整都會更加痛苦。
進一步提高關稅,勢必會讓Fed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但在瞭解不同因應對策的效益、代價和風險後,貨幣決策官員在權衡這些利弊得失時,至少會更瞭然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