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風暴下的國際地緣政治新格局
關稅風暴再度升級!自七月九日起,白宮陸續向全球多個國家發出信函通知新的關稅稅率,許多國家的稅率都較之前爲高。新稅率是對全球貿易格局的直接衝擊,更是對國際政治穩定以及中美關係動態產生深遠影響,同時造成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聯盟及國家間合作模式的全面重塑。
文‧陳建維
七月初,川普政府向全球多國發出關稅信函,根據公開資料,巴西面臨最高五十%的關稅,寮國四十%,加拿大三十五%,歐盟、墨西哥和南非均爲三十%。對向來親密的日本和韓國也設定了二十五%的關稅,並明確威脅如果這些國家提高關稅,美國將再加徵。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宣佈的關稅是「在現有徵稅基礎上」的額外徵收。美國政府也聲稱直到八月一日前,都還能進行談判,如日本就在低頭向美國承諾投資五千五百億美元,並且開放汽車、卡車、稻米等農產品市場後,於七月二十三日獲得十五%的最新關稅。這些差異化的關稅稅率和談判策略,顯示關稅不僅僅是單純的貿易工具,更是美國產業政策與國家安全戰略的延伸。
以關稅威攝各國
美國佔據政治主導地位
首先,關稅政策旨在實現美國經濟的復甦與國內產業的保護。川普政府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生產型經濟」,通過貿易政策增加美國製造業的就業機會,提高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並減少商品貿易逆差。關稅被視爲一種「互惠」手段,旨在扭轉美國財富流向外國的趨勢,收回其在技術、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優勢。美國政府深信,長期以來不公平的貿易行爲和巨大的貿易逆差導致美國工作崗位外流和製造業衰退。通過徵收高額關稅,可以顯著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從而鼓勵國內生產,增強供應鏈韌性,並確保美國貿易政策首先服務於美國工人。這不僅是單純的經濟考量,更是川普對國內選民承諾的直接兌現,落實其「美國優先」的政策。
其次,關稅政策也作爲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施壓的槓桿。將貿易問題與國家安全緊急狀態(如芬太尼危機)掛鉤,賦予了政府在貿易領域更大的單邊權力。例如,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關稅,部分原因被歸咎於芬太尼販運問題,儘管官方數據顯示墨西哥邊境的查獲量遠高於加拿大。這種做法表明關稅不僅針對經濟問題,也作爲地緣政治施壓的工具。通過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川普政府繞過了傳統的貿易談判程序,實現了快速且廣泛的關稅徵收。這不僅是對貿易伙伴的經濟壓力,更是對其主權和國內政策的干預,迫使他國在非貿易領域(如禁毒)做出讓步,從而達到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目標,例如要求墨西哥更好地控制邊境毒品流動。
川普政府利用關稅迫使貿易伙伴重新談判並達成有利於美國的協議。儘管面臨高額關稅威脅,許多國家選擇談判和拖延,而非對美國進行報復。例如,歐盟甚至在潛在的反制關稅清單中省略了具體稅率,這被解讀爲一種「和平姿態」以避免激怒川普,顯示錶明川普的強硬立場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迫使貿易伙伴在壓力下尋求協議。美國政府深知其作爲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擁有巨大的貿易槓桿。通過威脅實施高額關稅並設定明確的談判截止日期,迫使各國在「失去進入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機會」和「面臨更高關稅風險」之間做出選擇。這種策略使得大多數國家選擇了「延期威懾」,即通過談判和拖延來避免直接對抗,從日本獲得較低的新關稅例子來看,美國掌握了有利的談判條件和時間,使其能夠在貿易談判中處於主導地位。
輝達晶片恢復出口
美中尋求競爭性共存
在川普政府的關稅策略中,防堵中國大陸的崛起並重塑全球供應鏈是一個核心目標。川普政府明確將中國大陸視爲「不公平貿易行爲」和「鉅額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儘管在五月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大幅降低關稅,中國大陸也同意恢復稀土出口並取消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但美國仍保留了四月二日之前徵收的所有關稅。對美國而言,關稅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針對中國大陸產業政策、補貼和非市場行爲的戰略性遏制。
美國的目標是重塑全球供應鏈,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在戰略產業和先進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儘管存在貿易協議,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關稅政策並非單純爲了平衡貿易逆差,而是更深層次地希望解決中國大陸的「非市場行爲」和「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等結構性問題,並通過維持高關稅提高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成本,回頭鼓勵企業將製造業回遷美國或轉移到其他國家,削弱中國大陸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這是一種「選擇性脫鉤」的戰略,即在某些關鍵領域(如高科技)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以維護國家安全和技術優勢,最終遏制中國大陸的經濟和科技崛起。
然而在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遏制持續升級的背景下,輝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於七月訪問北京參加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開幕式,隨後便傳來H20晶片出口解禁的消息,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複雜性和「兩面手段」。實際上H20本來就是輝達專爲中國大陸市場設計、性能低於頂級H100和H200晶片的AI處理器,目的就是爲了符合美國的出口限制。但川普政府在四月進一步緊縮出口許可要求,導致H20的銷售計劃停滯。此次政策逆轉是黃仁勳的一大戰果,最重要的是他主張「確保世界繼續依賴美國製造的AI硬件」,而換得稀土更是允許H20晶片銷往中國大陸的一大關鍵。
這顯示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複雜性和「兩面手段」。首先,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是遏制中國大陸在先進技術領域的崛起,特別是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的AI晶片。然而,對輝達H20晶片的出口解禁,表明美國政府可以在國家安全與美國企業的商業利益之間尋求平衡,同時顯示中美之間在特定領域存在「籌碼互換」的談判空間。雙方都在利用各自的優勢領域作爲談判籌碼,以換取對方在其他領域的讓步,這種「以物易物」的模式,是兩大經濟體在戰略競爭中尋求「必要性合作」的一種體現。它揭示了儘管宏觀層面競爭激烈,但在微觀層面,雙方仍會基於實際利益進行務實的互動,以避免全面對抗導致的更大損失。
此次晶片出口的解禁,向市場釋放了中美在科技領域並非完全「脫鉤」的信號,有助於緩解供應鏈的緊張情緒,併爲相關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然而,這種解禁是在嚴格限制高性能晶片出口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全球科技產業鏈仍將面臨「選擇性脫鉤」和「去風險化」的長期趨勢,但會以更爲靈活和務實的方式進行調整。
關稅漣漪衝擊他國政治
日本執政聯盟首見大敗
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了全球貿易,也對各國國內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近期的大選結果便是其中案例,日本現任首相石破茂領導的執政聯盟在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中未能贏得多數席次,也是一九五五年自民黨成立以來首次在參衆兩院都失去多數席位。儘管參議院無法對首相提出不信任案,但此次失利無疑加深了石破茂首相的政治不確定性,並可能引發黨內要求其辭職或尋求新聯盟的呼聲。
日本國內的經濟困境是導致執政黨失利的核心因素。選民普遍對高漲的物價、停滯不前的收入和沉重的社會保障負擔感到不滿,而政府未能解決物價上漲(包括日本主食大米)和工資停滯的問題更加劇民衆反感。美國的關稅威脅與日本國內經濟困境的疊加,是導致執政黨不受選民青睞的重要因素。儘管美國最終宣佈的對日關稅稅率是十五%,也比之前川普威脅的要低,但關稅對日本核心產業(如汽車及零部件)的影響,無疑給日本政府帶來巨大壓力。
石破茂在選舉前堅決抵制任何妥協,聲稱政府「避免了倉促妥協,並繼續進行艱難談判,以確保必須確保的利益並主張必須主張的權利」。然而這種「堅守立場」的策略,在國內經濟困境和美國關稅威脅的雙重壓力下,被選民視爲政府「反應不及」或「無力解決經濟問題」的表現。美國關稅對日本核心產業的打擊,直接影響了日本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前景,進而加劇國內的經濟壓力。從日本的例子來看,顯示在當代國際政治中,外部壓力(如貿易戰)與國內政治穩定之間存在着複雜的相互作用,政府的對外政策選擇必須充分考慮其國內政治影響和選民情緒。
川普政府的關稅風暴席捲全球,其影響不僅限於貿易領域,更深刻地重塑了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其差異化的關稅稅率和談判策略,顯示出其在經濟和國家安全層面的多重考量。當前國際關係正處於高度不確定性與複雜性之中。展望未來,各國將需要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應對外部壓力和尋求多邊合作之間取得微妙平衡,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
卓越雜誌2025.8號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