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衝擊⋯3055人休無薪假!網憂現實更慘:一堆人被逼放特休

川普推動關稅政策。法新社

美國對等關稅效應持續延燒,勞動部9月1日公告最新數據,無薪假人數累計達3055人,涉及118家企業,較前期增加667人、45家,創下今年新高。製造業依舊是重災區,其中金屬機電與機械設備業者受影響最深,不乏外銷北美的廠商因訂單遞延而實施減班休息。

一名網友在PTT轉貼新聞並點出,「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臺灣製造業,勞工短期承受收入不穩壓力」,並呼籲政府不僅要監測數據,更應提出支援方案,協助產業轉型與市場多元化。此番感嘆引起不少網友共鳴,也讓討論延伸至產業結構與政府政策的辯論。

部分網友認爲問題纔剛開始,「接下來會一月比一月高」、「這還只是通報的數字,更多公司先靠特休、四休三撐着」,認爲未來通報人數恐怕還會大幅增加。也有人直言「才三千不用報吧」、「少一個0吧」,暗示實際情況比公告更嚴峻。

另一批網友則酸度十足,嘲諷「沒競爭力很正常」、「少牽拖,產業自己不爭氣」、「看看人家臺積電」,把矛頭對準傳產,認爲關稅只是加速淘汰效率低落的企業。甚至有人戲謔「薪水薄了,親情厚了」、「不是無薪假,是薪水還沒發」,將沉重議題轉化爲黑色幽默。

也有務實派網友提出因應方式,認爲「可以轉去服務業或跑外送」、「領到資遣費就去找其他工作」,甚至喊「人力可以釋出給臺積電」。另一派則憂心政策面,「政府談判進展如何?」、「暫時性關稅會多久沒人知道」,點出關稅問題若久拖不決,企業與勞工恐持續承壓。

整體來看,川普關稅衝擊帶來的無薪假議題在網路上呈現兩極解讀:一方直指製造業體質問題,視之爲產業升級的壓力測試;另一方則憂慮勞工實質收入不穩、政府支援不足。無論是悲觀警示還是調侃自嘲,都凸顯出市場與基層對中美貿易緊張的高度敏感,以及對未來景氣走勢的深層不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