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鼓勵製造業迴流美國,臺積電供應鏈重塑,如何挖寶找黑馬?

臺積電示意圖。(路透)

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下,臺灣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持續增加,其中,以臺積電爲首的投資計劃,強化了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並深化臺美產業合作。本週四出刊的《先探投資週刊》2358期就以這個議題爲主軸,除了分析這些遠征美國打造供應基地的臺股上市櫃企業之外,更對標協助臺積電在全世界的大展身手的設備商,尤其,進入先進製程、先進封裝,需要更精密的設備搭配,我們發現長期投入與臺積電共同開發製程的反而很多都是臺灣本地供應鏈,看來,這當中纔是真正挖寶找到黑馬的好機會。

今年五月,由美國商務部主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共計有一三八家臺灣廠商參與,蟬聯最大訪問團,在臺美對等關稅談判之際,這場會議也成爲各國展現對美投資決心的必爭之地。

川普鼓勵製造業迴流

自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期以來,推出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爲核心的貿易政策,如對等關稅計劃和稅收減免政策,來保護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促進製造業迴流美國。這些政策特別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伺服器、傳產製造(如汽車、軍工、能源、重工業)及生技醫療等關鍵領域,鼓勵企業在美國市場進行佈局。

過去在川普第一任期至拜登政府期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的實施,要求企業撤離與美國有地緣政治衝突的國家,轉向與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建立貿易關係。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爲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建立更爲穩定和可靠的供應鏈。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國因此成爲企業分散供應鏈的主要目的地。其中,墨西哥因其地理位置優勢及與美國、加拿大簽署的三邊自由貿易協定,成爲全球製造業搶攻美國市場的首選。然而,這一策略也使墨西哥成爲中國商品進入北美的中轉站,這引發了川普的不滿,因爲他認爲這違背了其推動美國優先的初衷。

在今年二月,川普政府宣佈的對等關稅計劃,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普遍關稅,稅率將根據各國對美國商品徵收的稅率進行調整。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去年美國的貿易赤字達到九五○○億美元,其中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佔比最大,達到三八○○億美元。川普認爲,這一赤字主要源於不公平的貿易環境,因此希望透過對等關稅政策來減少貿易赤字,並促使製造業迴流美國。

然而,要使貿易赤字減少並非僅靠課徵關稅就能達成,關稅的提高短期內可能壓低進口額,但美國國內產業的生產能力是否足以填補這一缺口仍然是一大問題。若美國企業無法迅速擴大生產,則可能導致市場供應不足,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和價格。此外,由於關稅成本最終將轉嫁給美國企業與消費者,這可能導致商品價格上升,進一步影響消費支出和經濟成長動能。

爲了配合這一關稅政策,美國政府同步推動國內企業的稅收減免措施,以鼓勵企業資本回流與本土生產。根據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NEC)的數據,從二○一八∼二四年間,美國製造業迴流的投資金額將達到四八○○億美元,其中包括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這一投資不僅是對美國製造業的支持,也是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一部分,旨在增強美國在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本文完整報導、發燒個股動態,以及更多第一手臺股投資訊息,請見先探投資週刊23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