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等關稅撐不久?共和黨將「業力引爆」:通膨、民怨、成本爆炸

▲美國總統川普於當地時間8日在白宮東廳手持簽署的行政命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羅翊宬/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針對各國實施新一波對等關稅政策,並從美東時間9日凌晨0時01分(臺灣時間9日中午12時01分)起生效,雖以貿易保護爲名,並試圖讓製造業重返美國,但其帶來的經濟與政治壓力正迅速累積。從民衆、企業到共和黨內部,反彈聲浪日益升高。外界普遍認爲,這些關稅措施恐難以長期維持。

根據《金融時報》,英國經濟學家帕裡克(Tej Parikh)在專欄撰文指出,川普推出歷史性的一攬子關稅措施後,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經濟將面臨短期通膨與成長放緩。民間消費者信心已出現下滑,尤其耐久財與食品、服飾等非耐久財佔美國家庭支出三成,價格將受新關稅衝擊。

一項估算指出,若所有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則一支iPhone 16 Pro Max的售價恐將從1599美元(約新臺幣5萬2767元)飆升至2300美元(約新臺幣7萬5900元)。

企業層面則更爲嚴峻,早在4月2日以前實施的關稅,已令製造商面臨更高的成本,擴及整體通膨壓力,然而此次在新一波的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後,恐讓通膨比預期更快且更劇烈。現行政策限制廠商尋找替代供應來源的速度,約3分之2的企業將轉嫁成本,並進一步抑制投資與招募計劃。

與此同時,美國由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所引領的「政府效率部門」,其裁員數在兩個月內累計超過28萬人,反映政策的不確定性,已對勞動市場造成打擊。

美國自2021年以來,物價平均上漲逾20%,其中低價商品漲幅更高,許多共和黨執政州出現債務壓力。聯準會若持續維持高利率以壓制通膨,恐加重當地經濟困境。此外,歐盟等貿易伙伴對美國祭出的「報復關稅」精準反制,例如針對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堪薩斯州的牛肉與阿拉巴馬州的農產品課稅,加重共和黨內部壓力。

報導分析,川普在2024年非極端支持者中的經濟支持度明顯下滑,整體共和黨選民信心也正在轉變。共和黨籍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甚至警告,若政策維持不變,共和黨在2026年期中選舉恐將迎來「血洗式」的失利。部分共和黨議員已支持推翻針對加拿大的關稅,顯示黨內分歧逐漸擴大。

企業界也有隱憂。大型科技與工業股價下跌,蘋果甚至創下單日最大市值蒸發紀錄。作爲共和黨重要支持者的中小企業,也對前景感到悲觀,尤其全球終止「低價通關」制度,對其成本衝擊甚大。

儘管川普對股市波動態度輕忽,但若出現債券市場拋售、財政失衡或利率預期上升,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可能被迫說服川普調整政策。

在稅收政策方面,雖有聲音主張以減稅抵消衝擊,但專家認爲效果有限。現行減稅延長案難以對衝收入損失,而未來減稅提案也需時間推動,不足以緩解當前壓力。另一方面,若民生物資價格因關稅飆漲,政府也可能臨時調降部分關稅以應急,例如當前的蛋荒即考慮透過貿易解決。

最終,儘管川普試圖以關稅吸引外資赴美設廠,但在成本高、供應鏈不確定性與製造轉型耗時的前提下,限縮其實質成效。若無實質成果,政治代價恐難承受。即使川普在任期內不改弦更張,未來繼任政府也難以維持其高關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