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後果論」 說明美中對臺已有默契
▲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CBS《60分鐘》專訪時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明白」攻擊臺灣的後果,並強調只要他還在白宮,北京就不會採取行動。(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CBS《60分鐘》專訪時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明白」攻擊臺灣的後果,並強調只要他還在白宮,北京就不會採取行動。川普拒絕透露具體內容,只說「我不能泄露我的秘密」,並暗示這種默契來自他與習近平的個人互信。
在被問及是否會動用美軍保衛臺灣時,川普迴避回答,延續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他聲稱在與習近平最近於韓國的會晤中,「臺灣議題從未被提起」,但又補充習近平「知道會發生什麼」。
這種模糊與矛盾的態度,引發外界對川普可能在臺灣議題上採取「交易式戰略」的疑慮。
專家指出,美中雙方並未在會晤中討論臺灣問題,顯示兩國政治互信度極低,也可能代表雙方有意將敏感議題留待未來國事訪問時再行處理。川普同時談及與中國在晶片產業上的競爭,強調不會讓英偉達最先進的AI晶片銷往中國,但仍允許次級產品交易。此舉既維持了經濟接觸,也爲談判留下空間。
北京方面則迴應稱,臺灣問題屬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干涉都不被接受。臺北方面則保持低調,繼續強調防衛能力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這場「沒談到臺灣」的川習會,反而成爲國際觀察美中微妙互動的焦點。
▼北京方面則迴應稱,臺灣問題屬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干涉都不被接受。(圖/路透)
臺灣從不在川普優先清單上 沉默不是安全而是「安靜中的風險」
川普的「後果論」,表面是威懾,其實是交易語言。他想傳達的是:只要他在任,中國不會動手,因爲「代價太高」。但這種邏輯是典型的商人式威脅,用成本與報酬框架理解國際政治。然而,北京對臺灣問題的考量,根本不是「成本」問題,而是「主權與歷史」問題。這是川普一直以來的誤判。
如果這次川習會真的「沒提臺灣」,那只有兩種可能——要嘛是雙方早已私下談過、形成默契;要嘛是彼此刻意避開,但背後都反映同樣的現實:臺灣從來不在川普的優先清單上。
事實上,從川普過去對臺灣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從未把臺灣視爲戰略伙伴,而是產業佈局的一部分。他曾抱怨臺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產業」,如今卻希望這些產能持續外移、持續投資美國。這是經濟現實主導外交的典型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明年四月川普是否能順利訪中,仍存在高度變數。川普渴望達成「新時代的美中協議」,但北京是否同樣有意願見面,則取決於美方是否願意在關稅、科技與軍事上做出讓步。北京的策略一向是觀望與試探——先看川普能給什麼,再決定是否登場。
這也引出一個現實問題:在明年四月前,川普會不會爲了確保訪中順利,而對臺灣更加冷淡?從目前跡象看來,這個可能性極高。
川普的外交風格是「集中資源處理最大交易」,臺灣顯然不在他的交易主軸之內。對臺灣,美國會希望順利推動關稅協議,保持中美貿易的可談空間,但同時確保臺灣半導體繼續轉移、企業持續投資美國。這樣一來,他既能對內宣傳「談判高手」,能讓美國偉大,將半導體產業來回美國,又能對外塑造「穩定中美關係」的形象。
但政治上,美方對臺灣的支持將會更加受限。華府或許會維持形式上的軍售與防衛合作,因爲國防產業的利益龐大、而且合約條款允許延遲交貨、不受時間限制。
換言之,美國可以繼續「賣武器」給臺灣,卻不一定要「保障安全」。這種制度化的模糊,是華府最擅長的戰略保險——對內能說「我們支持臺灣」,對外又能告訴北京「我們沒有越界」。
川普的「後果論」因此不僅是外交語言,更是一種交易訊號。他在說:「只要中國願意談,我能讓事情保持穩定。」問題是,對北京而言,「穩定」的定義與美國並不相同。臺灣就像交易桌下最安靜的籌碼,看似無事,實則隨時可能被交換。
未來幾個月,美中會以「冷熱交替」的節奏互相觀察——貿易與科技談判可能會進展,但臺灣議題會被暫時擱置。這種沉默不是安全,而是「安靜中的風險」。
對臺灣而言,川普的「後果論」既非承諾,也非保障,而是一場以交易爲核心的外交算計。
▼川普的「後果論」因此不僅是外交語言,更是一種交易訊號。臺灣就像交易桌下最安靜的籌碼,看似無事,實則隨時可能被交換。(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