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不見普丁 誰纔是真正的贏家?
▲美俄雙方都不願讓步,美國評估普丁仍堅持戰略目標,而川普則試圖用「外交突破」包裝一場不可能的談判。(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原訂在布達佩斯舉行的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峰會「暫不舉行」,理由是「不想浪費時間」。幾天前,他才公開表示這場會晤將有助於推動烏俄和平,如今卻臨時轉向,顯示談判氣氛再度降溫。白宮證實,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通話陷入僵局,因爲克里姆林宮仍堅持烏克蘭必須讓出整個頓巴斯地區控制權,這讓華府判定「和平協議目前不可能」。
俄方對外仍聲稱「希望達成全面和平協議」,但拒絕凍結前線戰鬥。拉夫羅夫強調,美國應接受烏克蘭「不結盟、不核武」的新現實,並指若貿然停火,「烏克蘭大部分地區仍將處於納粹統治之下」。
換言之,俄羅斯並未退讓,反而利用外交話術強化對戰場現狀的控制。
川普政府內部對如何處理烏克蘭戰爭仍分歧嚴重。一方面川普口頭上批評俄羅斯「拖延戰爭」,甚至一度考慮軍售長程飛彈給基輔;另一方面,他又主張「立即停火」、凍結戰線,等於變相承認俄羅斯在頓巴斯的佔領現狀。
這樣的反覆,讓盟友感到困惑。歐洲主要國家雖在聲明中支持川普「先停火再談」的構想,但同時對莫斯科的誠意持懷疑態度。
目前的情勢是:美俄雙方都不願讓步,美國評估普丁仍堅持戰略目標,而川普則試圖用「外交突破」包裝一場不可能的談判。儘管川普聲稱「戰爭會結束」,但所有跡象顯示,距離真正的和平仍遙遙無期。
和平從來不是靠一句口號 而是靠籌碼
川普這次一樣也不會認爲自己輸,但普丁顯然贏了。這場被「取消」的峰會,外表看起來像是雙方各退一步,實際上卻凸顯出俄羅斯在戰略節奏上的主導權——普丁不急、不讓、也不怕。
當他以「不談停火,只談戰爭如何結束」的姿態進場,等於讓川普陷入兩難:要是談不出成果,之前誇下的「我能讓戰爭結束」就變成空話;但真要推進談判,就得接受俄方開的條件,讓美國被質疑是在出賣烏克蘭。
從時間線來看,雖然是川普先向媒體宣稱他將在匈牙利與普丁會面,但更可能的情況是——這個會面原本就是普丁主動拋出來的誘餌,順勢讓想要展現調停能力的川普「上鉤」,只不過,當川普團隊進一步掌握到俄方在議題設計上幾乎毫不鬆口時,川普才發現電話中「看似願意談」的普丁,其實根本沒打算讓步。於是,川普乾脆宣佈「不想浪費時間」,找到藉口抽身。
但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口中說着「不浪費時間」,另一邊卻仍強調「我相信戰爭會結束」。這透露出他的政治盤算,顯然是希望在2026年期中選前,能透過這個事件,塑造一個「我能帶來和平」的形象。
問題是,和平從來不是靠一句口號,而是靠籌碼。普丁手上有戰場優勢、有能源槓桿、有歐洲內部的分歧;川普手上只有「個人關係」這張外交老牌,外加一個「或許考慮提供戰斧飛彈」的模糊威脅。然而,普丁早就看穿川普不想真的開戰的底線,也正因如此,戰略主動權仍穩穩在莫斯科手裡。
對烏克蘭而言,最危險的不是戰爭拖長,而是世界逐漸「習慣」這場戰爭。當佔領成爲現實、談判變成拖延、支持者開始疲乏,基輔的籌碼就會一點一滴被侵蝕。普丁要的不是快速勝利,而是慢性消耗——讓對手在無聲中被掏空。這纔是他真正的策略。
對川普來說,他或許仍認爲這出外交戲碼能成爲2026年選舉前的「政績劇本」:即使沒帶來和平,也能說「如果沒有我,美俄早就打更兇」。但這樣的話術,也許能安慰美國選民,卻會讓烏克蘭與歐洲盟友對美國的信任更脆弱。
▼對烏克蘭而言,最危險的不是戰爭拖長,而是世界逐漸「習慣」這場戰爭。(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