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百日幻影

(圖/美聯社)

自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以來,美國總統「就任百日」成爲一個重要的政治觀察點。當年羅斯福在百日內推動了15項重大立法,拯救美國脫離了大蕭條的深淵,也無意間爲歷任總統立下了無形的標準。當我們回顧川普重返白宮後的執政百日,顯示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川普第二任期的開始,以雷霆萬鈞之勢震撼華府。他設立「政府效率部」,大規模精簡人事,以一種科技業「先破壞、再修正」的激進方式進行,也留下大量爭議與後遺症。

川普誓言帶來「第一天經濟奇蹟」,但對等關稅政策導致消費者信心動搖,股市劇烈震盪,通膨壓力依然沉重,民生物價居高不下。雖有企業承諾投資美國,但整體經濟未展現出復甦氣象。

民意的反映也相當迅速而嚴峻,CNN民調顯示,川普執政100天的支持率僅41%,創下70年來總統百日的新低,即便是與自己第一任期相比也更爲慘淡。尤其在經濟、外交、移民等領域,民衆對其信心大幅滑落。中間選民的流失已讓川普的執政基礎更加脆弱。

外交政策方面,川普延續了其「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風格,主動挑戰二戰以來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對國際信任與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造成損傷。

在國內,川普強勢推動打擊非法移民政策,將部分無證移民直接遣送至薩爾瓦多的監獄,繞過司法程序,引發巨大爭議。

經濟上的「苦藥」政策與社會氛圍的緊張,使得原本寄望川普帶來迅速變革的民衆也出現動搖。一位曾投票支持川普的建築工人坦言:「雖然某些政策確實帶來了機會,但看着許多善良的移民朋友被遣返,我心裡非常不是滋味。」這段話,道出了許多美國基層民衆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回顧這百日,川普確實兌現了部分競選承諾,包括縮減政府規模、強化邊境管控、重塑國際關係。但這種以犧牲制度穩定與社會和諧爲代價的做法,是否符合美國長遠利益?這已成爲今日美國社會亟需深思的課題。

誠如甘迺迪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所言:「所有這一切都不會在前100天內完成,1000天內也做不完,也許一生都做不完;但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歷史賦予領導人的責任,不僅是追求短期成就,更在於爲國家建立可永續發展的基礎。而川普第2任期的百日成績單正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激進改革與社會撕裂的雙重面貌。

川普執政100天,賴總統已經快1年,沒有改革,有的只是相同的社會撕裂,這真的是我們要走的路嗎?(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