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問問曾森:做AI硬件,我們最大的優勢是踩過很多坑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何珊珊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下簡稱WAIC),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H1核心技術館的AI展品區人頭攢動。其中,港交所AIGC第一股出門問問(02438.HK)的展區,許多參觀者正在體驗一款新硬件產品TicNote。這款厚度僅3毫米,搭載AI智能體的錄音卡片設備,上市不到一個月,國內部分區域就爆單斷貨。
多年來,出門問問一直軟硬件並重。創始人、CEO李志飛曾是谷歌的科學家,2012年回國創業後,公司推出過多款AI智能硬件產品,包含TicWatch智能手錶、TicNote智能耳機、TicMirror智能車載後視鏡等等。
2015年6月,出門問問推出中國首款智能語音交互手錶Ticwatch,產品幾經迭代,巔峰期TicWatch一條產品線年銷售額可達10億元。不過,伴隨華爲、蘋果等智能手錶產品加入市場,TicWatch的市場份額逐漸受到影響。
2024年,出門問問成功上市。財報顯示,這一年,出門問問實現營業收入3.90億元,同比減少23.02%。其中,AIGC業務成爲2024年的亮點,AIGC註冊用戶數量超1000萬,付費用戶數量突破100萬,全年營收突破2.22億元,同比大漲88.50%,該業務版塊佔總收入比重爲56.80%。海外業務收入達到1.63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爲41.80%,智能硬件產品95%以上面向海外市場銷售。
這意味着出門問問在海外市場的潛力正逐步釋放,AIGC業務的商業模式也在日漸成熟。
今年4月,TicNote海外版發佈,積累了一批覈心用戶。國內版6月25日發佈,搭載升級版智能體Shadow AI。截至7月15日,全球銷量破萬,在國內京東、天貓等相關品類排行第二名。
不過,TicNote因在產品形態設計與深圳一家初創公司推出的一款AI智能錄音設備Plaud相近而伴隨爭議。相似的一幕曾在OPPO、vivo、小米汽車和保時捷上先後出現。但不同於保時捷對小米送上的祝福,Plaud目前沒有在國內銷售,兩款產品尚未在國內市場正面相見。
近日,李志飛公開坦言,原本希望在大模型的研發中有所突破,但最終發現這個領域並不是他們能輕鬆進入。未來,出門問問將繼續專注AI軟件的開發,落地更多搭載Shadow AI的產品和硬件形態驗證市場,進一步拓展出門問問在硬件市場的佈局。
從智能手錶到錄音卡片,這家AI老兵企業的硬件路徑持續調整,也幾經沉浮,不失爲AI公司在探索“AI智能體+硬件”的參考樣本。時代週報記者在WAIC現場專訪出門問問AI硬件副總裁曾森,迴應爭議,也圍繞技術、產品與戰略展開深入對話,這場對話展現出一種AI浪潮狂熱下難得的清醒與坦誠。
曾森 2025WAIC現場
AI智能體+硬件終端:從“機械幹活”到“主動服務”
時代週報:今年WAIC很多展商都強調“智能體”應用,智能體落地硬件的關鍵是什麼?目前存在哪些難點?
曾森:智能體落地硬件的關鍵是“場景適配”。不是把大模型直接搬到設備裡就叫智能體,而是要讓它懂這個場景的“潛規則”。比如,在辦公會議場景,智能體需要理解領導說的“重點推進”通常意味着要有個明確“排期”,並自動創建一個代辦任務。
目前的難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技術上的“端雲協同”,完全放雲端服務會有延遲,全放本地又受硬件算力限制。針對錄音卡片這類產品,我們現在的方案是“本地做好錄音,雲端做好AI功能”,平衡效率和體驗。
二是“用戶認知”或者說“用戶習慣培養”。很多人習慣了“按按鈕才工作”的設備,對智能體的“主動服務”或許還不適應,比如擔心它“亂記隱私”,這需要通過數據安全設計和用戶教育逐步解決。
時代週報:從近年WAIC展示的趨勢看,智能體未來可能滲透到哪些領域?
曾森:從行業趨勢看,專業場景會先跑通。比如,職場中的全流程會議管理、教育領域的跨語言課程記錄、醫療場景的病例初步整理。這些細分場景需求明確,用戶也願意爲效率付費。我們無需把一款產品賣給所有用戶,但是要滿足細分賽道的用戶痛點就足夠了。
時代週報:出門問問會選擇優先佈局哪些場景?
曾森:我們會優先深耕“知識型工作場景”,也就是會議、採訪、課程、分析師調研這類需要記錄並提煉信息的場景。
基於市場需求的觀察,我們做了TicNote。未來可能產品的功能會拓展到生活場景,比如,結合健康設備記錄飲食、運動數據,但前提是先把專業場景的體驗做紮實。
時代週報:TicNote這麼輕薄,產品設計最難的點是什麼?
曾森:待機和續航,包括電池等器件的製造工藝,此前我們沒有看到過這麼薄的電池,產品本身3毫米,去掉兩層外殼,電池只有1毫米多還要兼顧安全和續航能力,對製造的挑戰是比較大的。另外,還有錄音質量,包括在收音的音頻鏈路中,進聲孔設計、音頻質量、降噪等能力都要達到要求。
時代週報:TicNote和同類產品的AI功能相比,差異在哪裡?
曾森:和同類產品相比,核心差異在基於“理解深度”主動提供服務,而不是機械工作。
有些產品的AI會議功能更像“高級轉寫工具”,把語音轉成文字再做簡單總結;但TicNote搭載的升級版智能體Shadow AI是基於大模型和語音模型的深度整合,能理解語境邏輯,快速生成思維導圖、頓悟時刻、深度研究等輔助開會記錄的信息,這是核心。
此外,Shadow AI主要在兩個維度做了強化。
一是“上下文記憶能力”,它能像人類助理一樣記住跨場景的關聯信息。比如,週一用它記錄了項目目標會議,週五再錄部門進度會時,它會自動比對“目標”和“執行”的偏差,幫助工作覆盤。
二是“主動服務”,不再侷限於“你問它才答”。比如,會議中有人提到“團建活動的組織方案”,它會自動提示每位成員的飲食和娛樂偏好,提升方案的團隊整體滿意度”。同時,基於這款產品的輕薄,我們希望讓用戶忽略它的存在感,不造成任何攜帶負擔。
時代週報:TicNote在出門問問的AI生態中處於什麼位置?和其他產品如何協同?
曾森:TicNote 在產品矩陣中可與公司AIGC能力協同,它是生態的“場景入口”。TicNote收集的會議、採訪等場景數據,能反哺大模型迭代,在細分職業場景發揮價值。例如,醫生可藉助TicNote記錄病人病情並生成病歷,提升問診效率。魔音工坊、奇妙元則是“輸出端”,例如,可以快速配音、可以用數字人生成視頻和直播等,輔助用戶快速實現個人創作。
2025WAIC出門問問展臺一角
從“踩坑”到“清醒”:找準生態位,不要以卵擊石
時代週報:出門問問早年做過多款AI硬件產品,現在轉向TicNote這類細分產品,中間經歷了什麼?背後有哪些考慮?
曾森:最核心的因素是“避開別人的優勢領域”。轉向細分賽道是經過試錯的,出門問問從2014年就開始做硬件,幾乎把所有的能跟結合的點都做了,手錶、耳機、音箱等等。
但我們做智能手錶時,和消費電子廠商正面競爭,消費電子廠商能把手錶的屏幕、續航甚至成本和價格做到極致,他們在供應鏈、品牌上的優勢明顯,而我們的核心優勢在AI,以前AI不是這些品類的核心功能及賣點,所以我們很難在手錶這種硬件載體上充分發揮。
經過調研分析我們發現,錄音卡片這類產品所在的“專業記錄場景”,能讓AI成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傳統智能產品中的“硬件附屬品”,或者像一款甜品上的水果點綴。
這個賽道市場規模不算特別大,不會吸引巨頭全力投入,但足夠我們立足;用戶痛點明確,沒人喜歡花兩小時整理錄音,這時候AI的價值能直接體現。更重要的是,我們有11年AI和硬件結合的經驗,知道怎麼平衡AI功能落地,這是新玩家很難快速追上的。
時代週報:有想過TicNote成爲下一個爆品嗎?
曾森:爆品的定義對於不同的行業來說可能不一樣。我們之前的單品裡,智能手錶在我們銷售巔峰期,我們自己定義裡可能是一個爆品,對於很多大品類來說可能就不算。TicNote也類似,但TicNote的優勢是用戶粘性非常強,一旦使用就離不開它,切換成本會很高,用戶池可以持續積累。所以,我們認爲這是未必有短期爆發,長期卻非常好的生意模式。
一年能賣1000萬臺的大品類設備,是小米、華爲這些巨頭的賽道。對於AI公司而言,服務精準用戶,然後持續迭代AI功能,每年能保證賣幾十萬臺產品,持續增長就是很好的模式了。
時代週報:市場競爭很激烈,也有很多人會迷茫,但你們好像對於競爭對手和自身定位想得很清楚了。
曾森:我們2014年就已經很火,那時候拿投資太容易了就不清醒,哪個賽道火就做哪個。我們回顧之前,經常會覺得那時做產品是以卵擊石。當然也迷茫過,在AI大模型浪潮到來之前,市場上的產品並不真正知道AI能做什麼,很多用戶都會嘲諷AI產品是人工智障,直到2023年纔看到希望和新方向,找到自己的生態位,找準細分賽道,把我們在AI的優勢和長處發揮好,把端到端的AI功能和體驗做好。
時代週報:能直面慘烈的現實很難得。財報數據下滑對業務研發有哪些壓力?在這一過程中,公司有過哪些調整?
曾森:我們主要有兩塊業務面臨很大的壓力,一是AIGC,二是AI硬件業務。AIGC的競爭更激烈,對軟件的挑戰體現在工作方式、開發方式。比如,可能公司80%的代碼要用智能體來寫,人員架構也會相應有調整。團隊峰值時期達1000人,AI公司1000人你能想象嗎?現在瘦身到200多人。
硬件產品方面,明確定位後對於產品方向、研發設計邏輯、組織架構也會有相應調整,期間會產生陣痛,換賽道過程難免對業績會帶來影響。硬件產品我們有很豐富的經驗,也踩過很多坑,我們對如何打造AI+硬件端到端的體驗有深刻的理解,也具備從大模型到硬件的全棧能力,這是我們在AI+硬件的商業化過程中最大的經驗積累,也是最大的優勢。
時代週報:外界有聲音說TicNote和PlaudNote在形態上很像,內部怎麼看這種“模仿”?
曾森:硬件形態的相似,本質是因爲用戶對“便攜”的需求有共識,就像手機最終都走向大屏輕薄,卡片式設計能解決隨時攜帶不佔地的痛點,多家廠商選擇這種形態很正常。但核心差異在“裡子”,TicNote的AI能力、聲學設計和算法、續航優化、搭載的智能體都是經過我們自主研發的。此外我們Shadow AI強化了“邏輯梳理”能力,後續還會持續優化,長期的服務能力纔是關鍵。
時代週報:結合AI行業趨勢和公司現狀,出門問問未來在AI硬件上有哪些具體規劃?會擔心新的競爭對手進入嗎?
曾森:短期規劃很明確,未來一年聚焦TicNote的迭代和市場滲透,和用戶共同打磨好產品,提升產品銷量。二是優化產品功能,深化生態協同,讓用戶通過TicNote能直接調用魔音工坊、奇妙元的功能,體驗更豐富。長期還會探索新硬件形態,但一定是智能體需要什麼載體,我們就做什麼,絕不會爲了“做硬件而做硬件”,這是我們從過去試錯中總結的原則。
至於競爭,肯定會有新玩家進入,但這個賽道的壁壘不在於“做個硬件”,而在於“AI能力+場景理解+生態協同”,我們有11年的技術積累,有序列猴子大模型打底,還有魔音工坊等多樣產品形成的豐富功能生態,這些不是短期能複製的。
時代週報:你認爲未來3~5年,AI智能體+硬件會走到什麼樣的產業階段?
曾森:未來一定會百花齊放。大公司競爭平臺級市場,小公司需聚焦細分場景,深入場景連接大模型發揮能力。出門問問定位爲聚焦細分場景的公司,長期做好產品,也做長期的商業模式。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