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2個月又急煞車 國銀新南向放款為何轉冷?銀行主管揭2大因素
據金管會截至2025年9月底統計,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8,607億元,月減90億元,終結連兩月增勢。聯合報系資料照
據金管會截至2025年9月底統計,國銀對新南向18國放款餘額1兆8,607億元,月減90億元,終結連兩月增勢。累計前九月新增放款量降至402億元,全年728億元目標達標率僅55%,下半年挑戰升溫。
銀行主管指出,7至8月放款量大增1,077億元后,9月又轉爲衰退,背後有兩大原因:一是美元對臺幣回貶,使多數美元計價的海外放款折算爲新臺幣後自然「縮水」;二是企業預期美國將持續降息,融資成本可望再降,導致部分企業延後融資、轉爲觀望。
若以9月底匯率30.469元換算,實際放款爲610.7億美元,僅月減0.23億美元,顯示剔除匯率效應後,放款實質變化有限,市場資金需求進入觀望期。
金融圈指出,第4季國際多空交錯,利多是美國啓動降息循環,將帶動企業擴廠與投資回溫;但中美關稅與貿易戰未解,恐壓抑部分製造業動能。依往例,新南向放款高峰多落在11月底,12月轉入淡季,10至11月將是達標關鍵期。
金管會公佈國銀對新南向放款狀況。今年前三季放款走勢呈「V型逆轉」:首季新增758億元,第2季受匯率與關稅干擾,單季放款大減1,342億元,上半年累計衰退584億元。
第3季回溫,7月新增505億元、8月再增572億元,惟9月再減90億元,使第3季淨增987億元。
以市場別觀察,9月新增放款前三大爲澳洲37億元、新加坡22億元,澳洲動能最強。若以前九月累計,印度以新增353億元居首,澳洲346億元次之,新加坡325億元第三,顯示臺商投資正從單一市場向多點佈局擴散。
另一家銀行業者說,全球供應鏈重組下,東南亞已成最大受惠區。臺商對新南向投資佔比已從疫情前兩成升至近三成,聚焦越南、泰國、印尼與印度等國。
其中,新加坡作爲臺商資金與法遵樞紐,仍是主要進出據點,2024年佔比高達67%。隨製造基地轉移與在地融資需求成長,銀行新南向佈局可望持續擴張。
以銀行別來看,前九月新增放款前三大爲臺北富邦銀253億元居首,中信銀228億元次之,臺新銀165億元第三。其中臺新銀單月放款大增59億元,最爲積極,顯示民營銀行競逐新南向市場的戰線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