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快讓人肥!研究揭「這個聲音」會偷偷改變你的進食節奏

▲現代人生活忙碌,連吃飯也成了分秒必爭的任務。(圖/unsplash)

文/康健雜誌、林慧淳

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快快吃完再說」的節奏。但一項日本研究卻發現,一種你從沒想過會出現在餐桌上的工具,竟能讓你吃得慢、吃得少,甚至對健康更有益。

在現代生活中,「快速吃完一餐」幾乎是許多人的日常節奏:上班趕打卡、午休時間短、晚餐得趕在小孩睡前解決。你是否也經常「三、兩口」解決一頓飯,沒時間細嚼慢嚥?

事實上,吃太快與肥胖、代謝異常、消化不良等問題,有密切關聯。過去有研究指出,進食時間短、咀嚼不足,容易導致身體來不及釋放飽足感訊號,熱量自然會攝取過量。

現在,日本一項新研究顯示,只要善用「節拍器」這個簡單工具,就可有效幫助你放慢進食速度,甚至改善飲食習慣與健康狀況

2025年3月發表於《營養素(Nutrients)》期刊的研究,日本藤田醫科大學研究團隊招募了33名,年齡介於20~65歲的健康成人(15男18女),進行4階段進食測試,每人共需吃下一整片披薩,而每個階段則需各吃四分之一片:

1. 第1階段(無干擾):自然進食第1塊披薩,記錄咀嚼與咬合次數、總用餐時間、平均節奏。

2. 第2階段(40BPM):休息1分鐘後,配合每分鐘40下的節拍器進食第2塊。

3. 第3階段(80BPM):再休息30秒後,以80BPM吃第3塊。

4. 第4階段(160BPM):再過30秒後,以160BPM吃完第4塊。

參與者配戴耳機聆聽節拍器,並使用裝置即時記錄咬合與咀嚼頻率。爲了完整評估進食行爲,研究人員也記錄了參與者的BMI、握力與下肢肌力,並請他們填寫標準化飲食問卷(BDHQ),以掌握日常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

· 女性進食速度普遍較男性慢,但兩性在咀嚼節奏與總熱量攝取上差異不大。

· 未使用節拍器時,用餐時間與咬合、咀嚼次數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吃愈快,咀嚼愈少。

· 在3種節拍下(40、80、160BPM)都能延長用餐時間,其中40BPM效果最佳。

· 在40BPM下,咬合與咀嚼次數明顯上升,進食節奏變慢,尤其在女性身上最明顯。

· 相對來說,160BPM節奏過快,反而讓進食行爲變得急促混亂,咀嚼效果較差。

研究人員總結,節奏慢的節拍能有效提高進食專注度和細嚼次數,進而延長用餐時間,可能有助於控制進食量。

營養師程涵宇表示,過去研究已證實,進食速度與肥胖、代謝症候羣呈正相關。吃得快的人BMI較高,腹部肥胖風險也高出3成;每週若有2次以上快速進食,甚至可能罹患代謝性脂肪肝(MASLD)風險增加8成。

她認爲,這項日本研究最大的價值在於,不只是呼籲大家「慢慢吃」,而是提供一個具體、可實踐的工具與方法。比起單靠意志力,節拍器提供了「外在節奏干預」,讓「慢食」更具可行性。

不過,她也提醒,這個研究樣本數較小,未進行隨機分組設計,未來若有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會更具說服力。

雖然把節拍器擺上餐桌未必實用,研究人員指出,播放節奏緩慢的音樂也能達到類似效果。

2024年義大利美食科學大學研究發現,聆聽85BPM慢節奏音樂的受試者,比聽快節奏音樂(145BPM)的人進餐時間長,咀嚼次數也較多。

節奏大約爲85BPM的歌曲,包括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張惠妹的「我可以抱你嗎?」、莫札特小夜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第8號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二樂章如歌的慢板等曲子。而節奏約145BPM的則有泰勒斯的「Shake It Off」、蔡依林的「日不落」、莫札特土耳其進行曲、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No.5等等。

整體來說,用餐時如何自然而然放慢速度、好好吃飯?程涵宇和日本專家有以下8點建議:

1. 播放輕柔慢節奏音樂:若擔心歌詞分心,可以選擇純樂器演奏或冥想、療愈音樂。使用線上音樂的話,可播放「Slow Tempo」、「Relaxing Piano」、「Sad Songs」類歌單。

2. 每口咀嚼20~30次:可增加飽足感,並降低攝取量。

3. 專心吃飯:避免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使用手機,可能導致食物攝取量增加。不過,程涵宇也笑說,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可能是所有建議中最難執行的,因此她提醒,如果一定習慣要配劇或影片,儘可能搭配比較溫和,且節奏緩慢一點的影片。

4. 使用小餐具:減少每口食物量,幫助進食變慢。

5. 選擇需要咀嚼的食物:如堅果、帶筋肉類、根莖類蔬菜,這些天然「減速器」能讓人自然慢下來吃。

6. 每餐至少20分鐘:身體需要大約20分鐘的時間,來釋放飽足感訊號。當用餐時間進一步延長至29分鐘時,攝取的熱量會比短時間用餐者少,且飽足感更強。

7. 練習正念飲食:專注感受食物的香氣、口感與味道,讓飽足感在身體中自然浮現,而非在碗空後才發現。

8. 從一天一餐開始:不用每一餐都完美配樂配節奏,只要選擇一天中的其中一餐做起即可,例如:讓晚餐時間更放鬆、更享受。

延伸閱讀:

過碳酸鈉用途指南:比例調配、缺點毒性與清潔注意事項

骨質30歲起悄悄流失!你也是骨鬆高危險羣嗎?醫教4招存骨本

2025演唱會搶票!孫燕姿演唱會即將開賣,關鍵資訊一次看

吃這麼多其實不是因爲餓!減重名醫也曾暴飲暴食,鄧雯心用正念管理體態

想減重卻不知道怎麼做纔有效?試試「科學減重法」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