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臺灣?英特爾陷泥沼 外媒揭美晶片戰略3大教訓
英特爾曾是全球科技領頭羊,如今市值僅剩千億美元。(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英特爾曾是全球科技領頭羊,如今市值僅剩千億美元,AI晶片幾乎無份額,淪爲補貼對象,川普甚至考慮「半國有化」。對此,外媒呼籲美國政府應從三方面着手。
綜合《經濟學人》與其他外媒指出,它們在國防上日益關鍵,在美中人工智慧競賽中,晶片甚至可能決定勝負。即使是自由貿易主義者,也承認它們的戰略地位,並憂慮全球對臺積電以及其所在地臺灣的依賴,而臺灣正深陷臺海危機之中。
然而,晶片同時也成了產業政策擁護者的棘手考驗。製造晶片是一項集專業化、複雜度與全球化於一體的奇蹟。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幹預市場往往註定失敗——英特爾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分析指出,拜登政府未能挽救英特爾,而川普可能會讓情況更糟。他威脅對晶片進口加徵關稅,甚至可能強迫輝達等公司使用英特爾代工晶片。這些措施或許能替英特爾爭取一些時間,但對美國而言將是自我傷害。晶片製造並非目的本身,而是美國科技業保持領先所需的關鍵基礎。如果迫使企業接受「次等選擇」,將削弱整體競爭力。
那美國應該怎麼做?第一個教訓:美國不該把希望寄託在拯救英特爾,出售晶圓廠或設計部門也未必能追上臺積電,政府入股只會讓問題更復雜。第二個教訓:應超越英特爾,協助其他晶片商發展。臺積電與三星已在美國建廠,但面臨人力不足與許可延宕的挑戰。第三個教訓:即使推動本土製造,美國仍離不開全球供應鏈。關鍵零件依賴荷蘭與日本,先進製程更仰賴臺灣,臺積電未來仍將是全球核心。
分析認爲,若要保持美國晶片供應鏈的韌性,川普需要一個連貫、深思熟慮的戰略,然而,這對一個憑直覺治國的人來說是個艱鉅挑戰。難怪他正走向錯誤方向。在臺灣議題上,他態度輕率,自信中國大陸不會在他任內出兵,卻未能給臺灣穩定支持。他對各類進口徵收關稅的承諾,只會推高美國製造成本;對晶片進口加徵關稅,更將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他以不確定性爲能耐,但晶片業需要的是穩定。
最後分析批評,晶片產業是歷經數十年發展的產物,深深紮根於全球化時代。當經濟民族主義者將政策建立在「自給自足」之上,他們給自己設下了一個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