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債危機浮現 陸加速拆彈
圖爲2024年3月22日,大陸國務院召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工作視訊會議。(新華社)
曾作爲亞洲最大房地產商的恆大集團,8月25日宣告從香港下市退場,讓市值一度高達4000億港元的巨頭宣告墜落。但從力挺恆大的廣州城投公司操作來看,卻曝露大陸「城投債」風險,從大陸官方近年不斷進行債務控制,從金融政策工具再到推進城投公司加速「退平臺」,就是要避免房地產外再有未爆彈。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團隊指出,從多地公佈的上半年化債進展來看,城投公司「退平臺」(宣告退出政府融資平臺名單)進度較快,預計今年爲退平臺大年。據財聯社統計至8月11日,全大陸已有4589家企業完成退平臺。
恆大集團財務爆雷後,2021年有一款嘉和125號恆大信託計劃出現逾期,本金高達32.5億元(人民幣,下同),導致中信信託向地方政府求助。2022年3月由廣州市政府操刀,讓恆大把相關地塊退還政府,並引入廣州城投作爲保證人。
最終議定2年內分期償還本金且不付利息,實現信託本金安全退出,這也是大陸首個信託業內,由城投公司來化解房地產業者風險的案例。
雖從結局看是安全解套,但實際是廣州城投花32.5億元爲恆大買單。大陸法律專家認爲,恆大退市不僅留下2.4兆元的鉅額債務,還可能曝露大陸「城投債」的隱憂危機。
所謂「城投債」就是地方政府透過融資平臺公司(城投公司)發債,用來籌措基建等資金。尤其金融海嘯發生後,大陸官方推出「4兆元」刺激計劃,更讓城投債狂飆,導致債務快速膨脹卻實際缺乏回款、形成隱性債務。舉例2022年貴州遵義最大城投公司,遵義道橋建設(集團)就宣告還不起156億元債務而進行重組。
因此,爲防範「城投債」風險,大陸官方近年持續發力。稍早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地方融資平臺出清」,也讓城投公司能藉「退平臺」加速轉向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