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江: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粵劇

中國文化報記者 譚志紅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風雲激盪,波譎雲詭。嶺南武術門派——蔡李佛拳門徒“江一龍”在擂臺上一戰成名,被封爲“南拳王”,卻也激起了武林的洶涌波濤……近日,將戲曲與南拳巧妙融合的粵劇《南拳》2.0升級版在廣州紅線女大劇院亮相,獲得滿堂喝彩。粵劇《南拳》將粵劇和蔡李佛拳結合,以當代舞臺藝術活化傳統武術,用傳統武術爲粵劇注入新的內涵,也體現了主角“江一龍”的飾演者——一級演員、粵劇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廣州粵劇院廣州紅豆粵劇團團長陳振江對粵劇的創新理念。

粵劇《南拳》於2024年8月開排,同年11月在第九屆羊城粵劇節開幕式上作爲開幕劇目上演。爲了更好地展示戲曲與南拳的融合,陳振江和演員們提前3個月跟武術師傅學習蔡李佛拳,在熟悉戲曲程式的同時,深入瞭解蔡李佛拳的一招一式。“兩者的融合,一方面爲觀衆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也爲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開闢了新道路。”陳振江說。

陳振江原名陳鎮江,在粵劇名家紅線女和師傅歐凱明的建議下改名爲陳振江,寄託着振興粵劇的願景。出身於粵劇世家的他6歲隨母親登臺,拖着一條長長的馬鞭飾演《白兔記》中的“咬臍郎”。從廣東粵劇學校畢業後,他先後排演了《南唐李後主》《霧鎖東宮》《紅鬃烈馬》等傳統長劇,《洛水夢會》《花園對槍》《風雪山神廟》等摺子戲,成爲廣州市粵劇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粵劇行業一直在探索創新方向。粵劇傳統表演手段豐富多樣,極具研究價值,其舞臺呈現多爲歷史題材。對於如何創新傳統表演手段,陳振江思考,通過對傳統戲劇進行重新編排,融入新的創意和表現手法,從而賦予舊有題材和人物以新視角、新維度。配合舞臺聲、光、電效果以及契合觀衆的審美節奏與審視角度,可以使舊戲煥發生機與魅力。

前段時間,陳振江將古詩詞與粵曲相結合,以粵曲作爲主旋律,並融入現代流行編曲元素,吸引了不少人關注。通過將古詩詞的優美意境與粵曲的婉轉唱腔相融合,再結合現代流行編曲表現出時尚感和節奏感,使得這種音樂形式既具備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一些年輕聽衆評論,沒想到粵劇這麼好聽。

粵劇是包含了多種元素的綜合性藝術,海納百川的基因也讓粵劇與各種流行文化和形式創意對接。由此,傳統的粵劇不斷煥發新生,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爲“粵劇粉”。“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將現代元素與傳統戲曲相結合十分重要。”陳振江認爲,在不改變戲曲本體的前提下,注入現代音樂劇元素,增添新的敘事手法與形式,推出不同類型的作品以吸納年輕觀衆,促使他們對傳統文化形成全新的認識。

陳振江曾經在舞臺上塑造過許多人物,他爲粵劇增加話劇元素,強化人物內心塑造,以更立體地展現人物形象。戲曲聚焦於技術、行當展現及戲曲本體的張力呈現,而話劇更注重人物內心塑造,因此,陳振江編排新戲時,會着重考量如何將內心體驗與戲曲程式融合,讓觀衆更快觸及角色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和情感觸動。

創新的粵劇,還要以創新的方式來傳播。爲了讓更多人欣賞到精彩的戲曲表演,陳振江和同事將作品精華片段提煉爲小視頻,並在社交平臺發佈。在小視頻製作過程中,他們運用專業剪輯技巧,在短時間內向觀衆充分展現戲曲表演的魅力。

“無情不感人,無技不驚人。除此之外,要用當代視覺去貼近年輕人的審美,激發粵劇的創意,讓更多年輕人對粵劇產生興趣,進而瞭解粵劇、喜歡粵劇。”陳振江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