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遼中區:“四項措施”推進淡水漁全產業鏈健康發展

近日,瀋陽市遼中區以推動“漁業產業發展、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爲目標,以健康養殖爲抓手,大力發展現代漁業,積極調整和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不斷提高淡水漁產業化發展水平。

藉助資源優勢,佈局淡水漁產業發展。遼中區境內淡水資源十分豐富,遼河、渾河、蒲河、繞陽河等河流流經全境,發展淡水漁業產業優勢得天獨厚。全區水庫面積2.2萬畝,淡水漁水面6.43萬畝,其中精養池塘面積4.4萬畝。內陸池塘養殖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區17鎮街均有淡水魚養殖產業,漁業重點鎮冷子堡鎮和劉二堡鎮被確定爲遼寧“淡水魚”特產之鄉。2011年,“遼中鯽魚”榮獲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4年,被確定爲遼寧省漁業標準化示範區、遼寧省現代漁業綜合示範園區;2023年,入選遼寧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區域。2024年,全區水產品產量10.56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超過20億元,產量與產值均佔全市50%以上,每年爲瀋陽市民餐桌上提供三分之一的淡水魚。

依託產業規模,打造淡水漁產業鏈條。全區現有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場30個;農業部“菜籃子”水產品生產基地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4家。漁用飼料生產企業29家,年生產能力45萬噸。有民營水生動物診療機構和魚藥經營機構40家,專業捕撈隊36個,淡水魚銷售經紀人108人。漁業專業合作社48個,淡水魚養殖戶865戶,從業人員10850人。培育了以富民水產、匯江魚牧爲龍頭的苗種繁育產業鏈條,以金山水產、昌潤達、真誠實業爲龍頭的成魚養殖產業鏈條,以克達、元豐、匯川爲龍頭的魚用飼料加工產業鏈條。形成了合作社+基地+養殖戶+市場的產業化體系,建立了遍佈東北、內蒙古、京、津、冀、雲南、新疆等地的銷售網絡。

強化質量監管,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苗種生產安全等專項整治,加強對魚用獸藥和漁業投入品使用的監督管理,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配合國家、省、市完成對產地水產品和流通領域水產品的例行監測,對我區產地水產品藥殘進行抽樣檢測,藥殘抽檢項目187個,疫病抽檢樣本79個,合格率達到98%以上。開展水產品用藥安全管理制度、魚用藥品使用休藥期等安全宣傳,發放水產安全用藥明白紙2000餘份、食品安全掛圖1000餘份。對國家健康養殖示範場、養殖場(戶)的生產、用藥、銷售三項記錄進行檢查,處理6起水產品藥物殘留案件。加大了對遼蒲河違法捕魚行爲的打擊力度,違法捕魚行爲得到了有效遏制。

運用科技賦能,拓展名優特新品牌。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繁育丁桂、框鯉、白蓮、雅羅、柳根等新品種,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爲98.6%。其中遼中“框鯉”因其個體大、體高背厚、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也成爲韓國國民餐桌上的美食。僅遼中區元豐水產養殖基地2024年就出口韓國“框鯉”60噸,產值100萬元。同時,推廣不用抗生素育成的健康優質魚,投喂生態營養飼料、應用生物技術調控水質,改善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採用節水、節電、節藥養殖等16項新技術、新成果,並進行集成創新,形成了遼中區特有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標準化養殖配套技術。大力實施科技興漁工程,不斷加強養殖場(戶)培訓,提供養殖人員科技水平。每年推廣實施淡水漁健康水產養殖示範項目3到5個,有力促進了淡水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