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八條措施促進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

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聯合生態環境廳、水利廳、林業局制定《促進廣西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八條措施(試行)》(以下簡稱“措施”),對加快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開發,促進水庫水域生態保護和漁業生產相協調的大水面生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出臺系列舉措。

措施提出優化發展空間,科學劃定(調整)水庫大水面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以法律法規保障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空間,不搞“一刀切”。逐步推行“一庫一策”,綜合考量水庫面積、水質狀況、生態承載能力等指標,正確評估增殖容量,合理控制規模密度,嚴格有序發展控制養殖容量的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

廣西將打造增殖試點,支持各地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大水面生態漁業增殖試點,鼓勵發展不投餌的“人放天養”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投放鰱、鱅魚等濾食性品種,嚴禁非法使用藥物,禁止使用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養殖。

在完善經營體系方面,廣西支持各地探索具有創新性、區域特色、可複製推廣的經營模式,實現生態漁業發展紅利共享。鼓勵水庫庫區試點“四方兩股一體化管護”模式。推進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生產經營方式、管理運營方式、監督管理方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創新集成,逐步建立推行容量管理與良好庫羣關係相結合的經營模式。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廣西將建立自治區職能部門會商機制,進一步強化監測和執法監管。推進水庫共享共用共治,形成環境優美、產品優質、產業融合、生產生活相得益彰的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格局。

此外,措施還提出加大科技、金融等要素支持力度,支持區域性水庫大水面品牌建設,促進水庫大水面生態漁業養殖及產品加工、流通、冷鏈物流和休閒垂釣等多業態融合發展。鼓勵單位和個人利用適於增養殖的水庫大水面發展生態漁業,依法保障生產經營者合法權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