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市和平區:標籤賦能精細治理 數字關懷溫暖民心
本文轉自:人民網-遼寧頻道
“李姐,電子裝戶圖上蘇姨是‘慢性病基礎病患者’,咱們得重點跟進健康情況;張奶奶是‘獨居老人’,這周得去陪她嘮嘮嗑……”在瀋陽市和平區寶環社區,網格員們對照着居民網格化電子裝戶圖,細緻規劃着特殊羣體的服務方案。去年以來,和平區委社會工作部以數字化賦能基層治理,通過1211個城市網格與46個農村網格的“標籤化”管理,推動社區服務從“被動應對”邁向“主動出擊”,讓民生關懷精準落地。
小標籤撬動“即時響應” 數字賦能服務升級
在文安路社區,獨居且行動不便的王女士被網格員標記爲“就醫需求”關愛對象。今年2月17日,網格員小李通過平臺數據得知當天是王女士80歲生日,立即帶着自制點心上門慶生,並現場爲她辦理高齡補貼業務。“連我生日都記得,服務太貼心啦!”王女士感動落淚。這正是和平區推行標籤化管理的生動縮影——通過靜態健康標籤與動態服務場景的深度融合,社區依託“瀋陽市基層治理服務管理平臺”,將特殊羣體的需求轉化爲精準服務,實現“未訴先辦”的治理突破。
精準標註延展服務版圖 閉環機制破解民生難題
宜春社區的劉奶奶因早年工傷行動不便,長期獨居的她被網格員標註爲“品質養老-獨居老人”。去年暴雨天,網格員小王冒雨送餐時發現樓道扶手老舊開裂,一句玩笑話被記進電子民情日記。隨後,社區迅速聯動老舊小區改造施工隊,不僅更換了防滑扶手,還加裝了摺疊休息椅。如今,劉奶奶的電子民情日記裡寫滿每週買菜提醒、定期上門理療、安全隱患排查等細緻規劃。這種“標籤發現問題—數據整合資源—機制解決問題”的閉環模式,讓社區服務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真正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
數字助手賦能基層 民生溫度觸手可及
“現在系統裡標註得清清楚楚,再也不用擔心漏記重點服務對象。”寶環社區網格員徐顥菡展示着民情日記感慨道。精細化標籤管理不僅減輕了網格員的工作負擔,更讓服務觸角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每個角落。2025年以來,和平區在基層治理平臺累計更新標籤8624次,通過標籤化管理開展精準服務2640餘次,從醫療幫扶到適老化改造,從節日關懷到安全守護,特殊羣體切實享受到“私人訂製”般的溫暖。
未來,和平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深化“一網通辦”平臺應用,推動標籤化管理與社區多元力量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小小的標籤凝聚大大的民生溫度,繪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