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時評丨《哪吒2》國外未上映已一票難求,華語電影出海正當時

近期,電影《哪吒2》在國內外電影市場都很火熱。“吒兒”不斷刷新影史票房紀錄,“盤活”不少廢棄影院。電影還未在國外上映,預售期間就已一票難求。哪吒的火熱讓我們看到了華語電影“出海”的新可能。據九派圓桌,有導演稱《哪吒2》可能不太符合北美的調性,表達了對於影片能否契合北美觀衆口味的疑慮,引發網友熱議。(據2月9日九派新聞報道)

中國電影“出海”的這些年,一步一個腳印。上個世紀,李小龍、成龍代表的香港武打電影讓世界對於中國電影有了初印象。長久以來,武打片都是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傳統路徑。隨着藝術創作和電影技術的發展,華語IP也開始嶄露頭角。去年,《封神第一部》在法國大受歡迎,索尼影業獲得《你好,李煥英》的翻拍權,並買下《熱辣滾燙》的全球發行版權,《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也在海外多地上映,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

華語電影不乏好內容,不用對於外國觀衆是否買賬過於擔心,好內容傳達的情感價值是國際共通的。不用爲了迎合某個羣體的口味而改變創作初衷。從過往國際傳播的優秀案例來看,具有中國美學底色,輔以電影技術手段,用心打磨的好故事,一樣能打動國際電影市場。

本次《哪吒2》的大火出圈,也給國內電影從業者有所啓示,各方應具備更大的國際視角。導演編劇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要更注重情感內核的精準表達,情感是突破語言鴻溝的途徑。發行方要根據地方文化因地制宜,海外宣傳時要抓國際眼球。此外,渠道的建立與宣發矩陣的有效利用,同樣至關重要。

中國電影出海正當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國際市場的廣闊天地,中國電影需要繼續在內容創新、文化傳播、本土化改編以及渠道建設等方面深耕細作,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最終,票房只是數字,在對話中尋找共鳴,在交流中實現互識才是我們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