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祿故居再送審文資 壓倒性票數結果出爐

臺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會中表示,陳院士是在此建築物催生出文資法,這18年見證了臺灣的文化建設,可謂「文資起家厝」。記者邱書昱/攝影

臺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會,案件中以行政院文建會首任主委陳奇祿院士,曾居住過的溫州街52巷5號、7號的日本官舍審議受關注。經過所有權人臺大及正反意見陳述後,經出席的16位委員投票,古蹟、歷史建築或紀念建築皆不同意大於同意再度否決。

溫州街52巷5號、7號的日本官舍,文化局曾在111年邀集文資委員會勘,經過審議後,不具有文化資產潛力,解除列冊。但去年文資團體再提新事證及照片,因此今再度召開審議。

會中,先由所有權人臺灣大學代表發言,說明不管是5號、7號在建築結構、材質、空間形式都有改建,已和最初的日式宿舍有程度差異,7號也歷經過火災,經改建擴建後,路口玄關、廚房等已有不同。

臺大說,日式官舍也多由臺大委管,包含鐵路局員工宿舍、林務局、總督府等,全校有707棟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40多萬坪,每年修繕經費則約8千萬,換算各個建物每坪修繕費一年只有199.5元,期盼在有限資源之下維運。

臺大說,由於5號、7號建築保留,對在地社區會有窒礙之處,校方也會盼能以口述歷史、人文紀念等方式將陳老師以更具高度的方式紀念,而非單純保留空間。

不同意列爲文資的代表,多爲在地居民,他們提到,附近住戶在20多年前就曾有意推動都更,由於建物狹長,希望能有更完整的街廓,到了111年臺大宿舍解除列冊,且附近住戶百分之百同意都更,沒想到113年又再度因爲提出新事證而打住。

居民說,但是陳奇祿住在5號、7號早已是事實,不解爲什麼又能夠再次重審,而且陳只有居住約18年的時間,就換了另一位教授搬來,且住了30多年;加上陳的畢生貢獻也都捐贈給史博館等,這樣符合所謂的紀念建築嗎?認爲紀年方式很多,可以在公園設立紀念碑或VR、AR方式。

贊成列爲文資方、臺灣故鄉文史協會理事長黃智慧認爲,陳院士是在此建築物催生出文資法,這18年見證了臺灣的文化建設,可謂「文資起家厝」,她認爲,居民在保存與開發能夠並存,自地自建即可不用破壞到建築完整性,也留下故居。

贊成方也說,陳老師畢生推動文資法立法及保存,若這棟房子遭忽視,是格外的諷刺,即便利用其他方式保存,也會和文資保存有所落差。

結束陳述之後,文資委員劉宗德詢問所有權人,是否有異地保留的規畫?臺大回覆,目前沒有規畫,但是可以朝這方面來考慮。

隨後,溫州街5號、7號以兩案方式投票,總計16位委員出席,5號部分,列爲古蹟有2人同意、14人不同意。歷史建築有6人同意、10人不同意。紀念建築爲3人同意、13人不同意。

7號部分則是,列爲古蹟有3人同意、13人不同意。歷史建築爲6人同意、10不同意。紀念建築爲6人同意、10人不同意。兩案皆爲不同意大於同意,因此不具文資身份。

臺大附近溫州街52巷日治時期官舍近年面臨都更威脅,其中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故居則因家屬及文資人士持續提出新事證,再送文資審議大會審查,但是與陳宅同棟的另一戶(圖)若沒文資身分則可能不保留。記者潘俊宏/攝影

臺灣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圖)就是在溫州街故居內,與衆人討論完成文資法等重大文化政策。圖/陳國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