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會認定不具價值!陳奇祿故居解除列冊
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住所,溫州街52巷5、7號。(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灣史研究巨擘曹永和故居在內的溫州街52巷2、4、6號建築因都更遭拆,該故居斜對面同爲臺大老宿舍的「52巷5、7號」,則是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住所,先前遭臺北市文資會認定不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但在民衆提出陳的居住事實與照片後,暫逃拆除命運,於25號再次進入審議程序。文資會28日決議不具文資價值,將交由臺大校方處置。
陳奇祿住所爲雙拼日式宿舍,於2022年依文資法第14、15條辦理會勘,但因經歷火災,內裝大爲修改,已不復原貌,委員結論不具文化資產價值潛力,決定解除列冊。
首任文建會(今文化部)主委陳奇祿住所,溫州街52巷5、7號。(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後因民衆提出陳奇祿於7號居住事實與照片,再次提報爲歷史建築與紀念建築,文化局再次召開是否具新事證專案會議,經討論委員認爲,會勘時已知陳奇祿居住事實與對文化貢獻,但含有陳奇祿於建築生活、辦公更爲私人一手照片,因有關人物貢獻與建物關聯,是否符合文資法指定登錄基準,委員認爲應經文資審議會討論,後續由文化局秉職權依文資法第17、18條啓動文化資產價值審查程序。
文化局於今年6月20日、7月15日再召開2次專案小組會勘,針對建築物的文化資產價值初步判斷,因「溫州街52巷7號」建築物歷經火災,有委員認爲重建後增建部分遠超原有格局,目前爲災後重建的磚造建築,並有後來增建,已不復原貌,委員雖瞭解陳奇祿於文化上重要貢獻,但以建築物現有內部保存狀況而言,較難呈現其生活樣貌。
今進入審議程序,臺大校方表示,全校有707棟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40多萬坪,每年修繕經費則約8千萬,換算各個建物每坪修繕費1年只有199.5元,維護經費相當有限,未來則希望對校區有更完整的開發,若5號和7號建築物整體被保留下來,可能會對整體的規畫和社區後續發展造成限制。
居民則說,2022年已經解除列冊,本想可以都更,後來卻因新事證再次進入審議程序,強調溫州街周邊屋齡都相當老舊,樓上樓下都會漏水出現嚴重壁癌,甚至只要有人走動地面都會震動,其實20年前民衆就想都更,豈料如今依然停滯不前,直言溫州街很多古老建築都在養蟑螂、老鼠,希望此次可以順利都更,也建議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紀念陳奇祿,並不一定要剝奪居民權益。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代表溫峻瑋則強調,陳奇祿曾是文建會第一任的主任委員,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都在他任內奠下基礎,且他也會在宿舍內做文資相關作業,此地就是見證文化深化的地方,若拆除恐是對文資的諷刺,強烈呼籲將之指定爲古蹟。
文資委員劉宗德最後則詢問所有權人,是否有異地保留的規畫,臺大校方回覆,暫時沒有規畫,但可以朝相關方向努力。
文資會審議結果由主席李幹朗宣讀,「溫州街52巷5號」16名出席審議委員中,古蹟2人同意,14人不同意;歷史建築6人同意,10人不同意;紀念建築3人同意,13人不同意,故決議「溫州街52巷5號」不具文化資產價值。「溫州街52巷7號」,古蹟3人同意,13人不同意;歷史建築6人同意,10人不同意;紀念建築6人同意,10人不同意,決議「溫州街52巷7號」也不具文化資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