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院士:中醫界的科學家,破譯清朝御醫秘方,榮獲國家最高獎

清宮劇一度非常火,劇中總離不了宮廷秘方,宮廷秘方總是神秘而強大,它們不僅治癒了皇室成員的疑難雜症,有時還能左右朝政。但你知道嗎?現實中,這些古老的秘方並沒有被遺忘,而是在陳可冀院士的手中煥發了新生。

陳可冀院士,這個名字在中醫界可謂是響噹噹。作爲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他不僅是中西醫結合的先行者,更是這一領域的奠基人。

他憑藉一副五味藥方,不僅贏得了國家最高榮譽,更被譽爲“中醫界的科學家”。他的貢獻,已經深深鐫刻在中國中西醫結合的輝煌歷程中。

陳可冀院士出生在福州的一個書香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童年,是在醫院的附近度過的,每天看着醫生們忙碌的身影,心中種下了成爲醫者的夢想。

高考時,他以優異的成績,選擇了福建醫學院,邁出了成爲醫生的第一步。

畢業後,陳院士成爲了一名內科醫生。然而,1956年,國家號召西醫學習中醫,陳院士毅然決然地響應了這一號召,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他對中醫的深入研究。

他從《黃帝內經》到《傷寒雜病論》,從《金匱要略》到《神農本草經》,一步步深入中醫的博大精深。

陳院士不僅深入研究中醫,更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理念。他認爲,中西醫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這一理念,爲他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心腦血管疾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成爲醫學界的一個重大挑戰。1970年,我國也加強了對冠心病的治療研究。陳院士作爲西苑醫院的代表,加入到了冠心病防治的研究團隊。

在研究過程中,陳院士和他的團隊發現了中醫活血化瘀理論的神奇之處。他們從歷代古籍中挖掘,嘗試用這一理論來治療冠心病。

經過3000多個日夜的努力,他們從16本中醫古籍中篩選出了8980種中藥,經過層層篩選,150種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物脫穎而出,在無數次的臨牀驗證和反覆試驗之後,陳院士遴選出了35種具有確切療效的藥物,組成了冠心二號方,大大提高了治療冠心病的效率。

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爲冠心病患者帶來了福音,更爲陳院士贏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榮譽。這是對他多年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中醫價值的認可。

1980年,陳院士又帶領團隊對清宮原始醫案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整理了三萬多件塵封的清宮醫藥檔案,將這些寶貴的醫學遺產編寫成書,爲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陳院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家,更是一位博學的學者。他將這些寶貴的傳統醫藥學遺產,一點一滴地整理、歸納,最終凝結成了一部部厚重的書籍。

《清代宮廷醫患》、《清宮醫案研究》、《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等著作,不僅記錄了清朝宮廷的醫療實踐,更深入探討了中醫的精髓和智慧。這些著作的問世,不僅豐富了中醫的學術寶庫,更爲後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陳院士的貢獻,得到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的高度認可,榮獲了科學著作獎。這是對他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他學術成就的讚譽。

如今,陳院士已是92歲高齡,但他依然堅守在醫院的崗位上,用他70多年的醫學生涯,踐行着一名中醫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