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專欄》法治與中華文化 良制之鼎柱

我國對中華文化之傳承百年來未曾中斷。圖爲臺南孔廟園區。(曹婷婷攝)

近日欣逢筆者服務的單位60週年慶,有幸邀請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爲吾等勉勵。蕭先生指出,今單邊主義興起,我國應調整法制/法治,營造更永續的經營環境。

蕭先生任職經濟部長期間力促我國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與其後之世貿組織(WTO),後任經建會主委、陸委會主委、立法委員、行政院長、副總統;退休後更以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首任理事長身分爲兩岸交流奔走。據協助蕭先生拍攝紀錄片《回頭看決策》之媒體人指出,原本預計拍攝1小時,卻因蕭先生豐富的公職生涯拍攝了近4小時,其貢獻可見一斑!對比蕭先生之專業、可敬,賴總統面對單邊主義以「脫中入北」應對何等淺薄!筆者不禁反思,這十年間我們的政府走向了什麼道路?

一、法治:走向「良制」的敲門磚。

我國曆經夏商周以降千年王權的「人治」,清末西方列強以領事裁判權等手段爲我國千年來缺乏「法制」的治理敲響警鐘,其後辛亥革命、北伐、抗戰、戡亂、戒嚴、解嚴、戡亂終止,僅100多年,中國由延續千年「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人治」走向「刀鋸鼎鑊」的「法制」,如今朝「上善若水」的「法治」邁進。(詳參筆者「愛與正義」《永續之路:從人治,到法制,入法治,以臻良制》)

惟此十年間,卻浮現諸多令「法治」蒙塵的事件。自命「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總統高舉「互不隸屬」大旗,稱大陸地區爲「境外敵對勢力」,卻任用共諜爲機要,更罔顧信賴保護,要求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多年之陸配補繳數十年前之「喪失原籍證明」,此舉無視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爲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誡命,不但違憲,更關閉兩岸交流大門。

本已於馬英九總統任內完全刪去的《稅捐稽徵法》退稅時效限制惡法於民國110年蔡英文總統任內復辟;民進黨政府無視國際法院(ICJ)諮詢意見與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結果,緊抱非核家園神主牌;北高行「(對中共之統戰手段)最佳迴應之道應系更民主、更開放」之擲地有聲的判決被無視,憲法所保障個人思想自由受到挑戰。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坐擁813篇大法官解釋與51篇憲法法庭判決,理當以「法治」爲墊腳石,爲兩岸探索走向「良制」之途。惟十年來爲政者的行徑令筆者不禁喟然而嘆,我國如今連法治都無法保障,遑論良制?

二、中華文化:祖輩薪火相傳、不可或忘的瑰寶。

近日筆者讀到陳立恆的〈臺灣當棋手的機會來了〉,文中他認爲「中華文化」乃兩岸對話核心,也指出目前美國拖欠我方的6500多億軍購,相當於臺灣20年的文化預算。

我國對中華文化之傳承百年來未曾中斷。誠如陳先生所言「對大陸而言,臺北故宮比先進製程重要太多」,中華文化不但是祖輩歷經戰火仍傳承不輟的瑰寶,更是我國唯一可由棋子化爲棋手、與對岸交流的場域。

然而,近十年來,民進黨在「去中化」道路上一騎絕塵,108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試圖斬斷學子與中華血脈的連結。蔡前總統於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尚且自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反觀賴總統不但未曾於公開場合以「中國人」自詡,更出現以「終戰」取代「抗戰勝利」等荒唐行徑。虛擲國防預算、削弱文化競爭力,當今爲政者可說是自毀長城而不自知。

三、結語:「法治」+「中華文化」=良制之鐘鼎。

綜上,筆者回顧了十年來我國臺灣地區的發展。誠然,民進黨執政以來法治退步、中華文化根基被侵蝕。惟積沙終能成塔、蚍蜉足以撼樹,若全國國民能秉持對「良制」的深切盼望,監督爲政者,則以「法治」與「中華文化」爲基礎,我們終將鑄成良制之鐘鼎。(作者爲律師、良制一國的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