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次新基金跑步入場,科技賽道仍是建倉“主戰場”
隨着近期行情的逐漸回暖,部分次新基金表現出了積極的佈局態勢,成立後不久淨值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動。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年內成立的66只主動權益類新基金中,超六成產品淨值波動超1%,側面表明基金經理已通過實際持倉參與市場博弈。其中部分激進型產品更在成立半月內將股票倉位提升至九成以上。
從持倉方向看,科技主題賽道持續成爲次新基金的核心配置方向。“業績期後,市場對科技主題關注度顯著提升。”招商基金投研有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全球貿易環境邊際緩和,決策層扭轉經濟預期與穩定資本市場態度積極,股指預計以偏強震盪爲主。短期科技板塊仍有演繹空間,建議關注有望出現產業趨勢,率先實現盈利兌現的優質科技方向,如AI、機器人、傳媒遊戲、港股互聯網等。
次新基金“快進”建倉
行情進入二季度,A股市場演繹“V”型走勢,4月7日下探低位後便逐漸擡頭。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4日收盤,上證指數自4月8日以來已反彈9.93%。在此背景下,部分近期成立的次新基金也積極佈局A股市場。
以4月1日成立的太平科技先鋒A爲例,這隻規模僅0.28億元的發起式基金展現出極強進攻性,成立次日淨值就出現波動,4月7日市場普跌時單日跌幅達3.77%。隨着行情回暖,該產品截至5月13日累計回報達3.73%。
同樣“快節奏”建倉的還有3月26日成立的永贏信息產業智選A,成立兩日(3月28日)時淨值已經出現波動。其一季報數據顯示,該產品尚處於建倉期中,但股票市值佔基金資產總值比(下稱“股票倉位”)已經達到48.14%,表明基金經理在產品成立後便迅速佈局。
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5月13日,年初至今共成立66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僅統計初始份額,下同)中,超過六成產品自成立以來的累計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有超過1%的變化,這意味着這些產品已經買入了不少籌碼。
從業績表現來看,近七成產品已經有所獲利。其中,表現最好的是3月5日成立的東方紅遠見精選A,其累計回報達到8.69%。同爲1月24日成立的西部利得消費精選A、西部利得均衡優選A表現次之,分別爲8.45%、7.29%。
據記者瞭解,新基金的建倉期一般爲基金合同生效日起六個月,但在實際操作中大多爲1至3個月。通過數據比對,上述業績居前的產品大多在成立後7個交易日內就出現淨值波動,建倉節奏相對較快。
此外,從部分定期報告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目前,年內新成立的產品中有三分之一披露了一季度數據,其中德邦高端裝備A成立於3月14日,行至月底的股票倉位已經達到92.85%,短短半月內就完成從建倉到九成倉的操作;3月25日成立的德邦新興產業A,僅數日股票倉位同樣超過76.65%。
不過,面對震盪的市場環境,也有部分基金經理選擇“穩字當頭”,其管理的新基金成立後的單位淨值幾乎沒有太大的波動。例如農銀創新驅動A,自1月23日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爲0.02%。定期報告顯示,其截至一季度末股票倉位爲0,建倉期以現金類資產爲主。
另一位有類似操作的基金經理解釋稱,其管理的新基金在3月中下旬維持較低的倉位,是爲了觀察建倉期內中美貿易博弈等宏觀節點的影響,等待短期不確定性釋放後進行相應的平穩投資操作。
科技賽道仍是配置重點
今年以來,以機器人爲代表的科技方向是投資的熱門賽道之一。尤其在2月,計算機、機械設備分別以16.31%、10.71%的月漲幅領漲全市場,隨後兩月受獲利回吐等壓力連續調整。5月以來,這一方向再度回暖,吸引主動權益基金持續加碼,
通過觀察以及定期報告也可以看到,目前基金經理們仍聚焦在科技相關賽道,倉位較高的產品也大多重倉這一方向。例如永贏信息產業智選A的前十大重倉股中,9只爲計算機板塊個股。其基金經理王文龍明確表示,該產品聚焦於AI應用相關投資機會。
德邦高端裝備A則更爲看重人形機器人細分賽道,並重點佈局機器人中的“卡脖子”方向,尤其是靈巧手、大小腦、新型傳感器等。其重倉股包括綠的諧波(688017.SH)、兆威機電(003021.SZ)、雷賽智能(002979.SZ)等人形機器人個股。
“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技術的集大成者,被視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下一代顛覆性產品。”德邦高端裝備A基金經理陸陽認爲,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剛剛開始進入加速階段,未來這個賽道的變化依然會是日新月異且充滿投資機會的。
華南一位權益研究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當前處於財報季後和增量政策空窗期,AI應用、人形機器人、智能駕駛等新質生產力方向近期已有所反彈,隨着財報落地,AI大模型產業進展或帶動其再度有所表現,日曆效應下利於節後資金迴流和科技成長風格的估值修復。
“當前AI產業發展的核心矛盾正從技術突破,轉向應用落地與商業化閉環,而近期行業出現的結構性變化,爲投資者提供了重要觀察窗口。”嘉實全球產業升級基金經理陳俊傑表示,AI產業已進入“滲透率提升”與“成本優化”並行的新階段。
針對AI應用的落地前景,陳俊傑強調“商業化閉環”是當前投資篩選的關鍵標準。在他看來,在搜索、廣告、營銷等衆多場景中,AI改造帶來的效率提升已形成可驗證的商業模式。
例如,部分雲服務廠商通過AI功能推動收入增長,而智能客服、代碼生成等工具類應用正在打開企業付費市場。“Agent(智能體)技術的演進,可能成爲下一個斜率提升的領域,其與終端硬件的結合,或將催生新的交互形態。”陳俊傑稱,AI產業逐漸從主題投資轉向業績驗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