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傢俬募股權投資機構完成科創債發行 拓寬資金來源健全退出渠道仍是“痛點”

財聯社5月16日訊(編輯 李響)近日,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簡稱《政策舉措》),旨在構建適配科技創新的金融體制,強化對科技企業的金融扶持。其中在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方面,《政策舉措》明確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健全創業投資退出渠道等多項內容。

交易商協會日前披露稱,自5月7日科技創新債券上線以來至5月14日,14家股權投資機構完成發行、11家股權投資機構開展註冊,註冊發行金額合計約200億元,發行人已覆蓋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區域。

業內人士指出,股權投資退出環節直接影響到投資的收回以及增值的實現,是整個投資最重要的一環,近期政策明確私募股權基金可通過發行科創債進行股權轉換的創新設計,使得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通暢。

分析人士指出,國有資本出資、考覈、容錯和退出機制應結合整個股權投資基金的生命週期來看,目前已經有不少省市發佈政策,適度放開了對項目資產的安全性要求,預計往後股權投資機構發債融資的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對於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發揮重要作用。

股權投資機構科創債融資成本大幅降低

所謂私募股權投資(VC/PE),是指向具有高成長性的非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並提供相應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務,以期通過IPO或者其他方式退出,實現資本增值的資本運作的過程。私募投資者不在於擁有分紅和經營被投資企業,而在於最後從企業退出並實現投資收益。從本質上看私募股權投資屬於“另類投資”。

從交易商協會披露已完成發行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些特徵表現。首先,不少創業投資機構、產業投資機構發債融資的成本大幅下降。

如西安中科光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西科控股)發行的“25西科控股PPN001”,募集資金用於基金出資,投資方向爲硬科技重點產業鏈,發掘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原始創新技術、前端應用研究等重大科技成果,孵化硬科技早期創業企業。在增信措施方面,由浙商銀行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票面利率低至2.5%。

又如地方國資委旗下的蘇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元禾控股)發行的“25蘇元禾MTN001”,3年期票面利率低至1.92%,創史上最低融資成本。

在分析人士看來,在科創債發行紅利下,優化股權基金份額轉讓業務流程和定價機制,實現多渠道退出仍是關鍵。

科創債可股權轉換退出,私募股權科創資金靈活度提升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共有227家中企實現IPO上市,其中133家上市公司身後有VC/PE機構背景,滲透率爲58.50%,滲透率同比再度回落。退出回報率爲353.00%,小幅走低,境外IPO佔比降至8.00%。

在業內人士看來,退出環節直接影響到投資的收回以及增值的實現,是整個投資最重要的一環,從美國成熟市場經驗看,歷年私募股權基金的退出渠道中,併購退出的佔比始終超過50%,是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不過由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期非常長,一般基金封閉的投資期爲10年以上,其生命週期曲線前期平緩,風險較高,被業內稱爲“J曲線”。“在投資人開始出資後的4、5年內,基金的對外投資、管理費及其他費用開支的總和往往高於投資項目取得的收益,使得整體淨現金流爲負,平均需要3-6年才能取得收支平衡”,某私募基金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多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採用承諾制,即基金投資人等到基金管理人確定了投資項目以後才根據協議的承諾進行相應的出資,也給投資人退出帶來不便。

不過隨着近年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尤其是新三板迅猛發展,國內的併購市場、私募基金二級市場S基金活躍度明顯提高,疊加近期政策明確私募股權基金可通過發行科創債進行股權轉換的創新設計,使得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退出渠道更加多元化、更加通暢。

“一直以來,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創債只能投向創投基金和政府出資產業基金,此次將用途拓寬至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助於進一步提高股權投資機構的科創資金使用靈活度,爲更多中小型科技企業引入資金活水”,業內人士表示。

交易商協會也表示,科技創新債券爲科創領域注入金融“活水”,進一步壯大耐心資本,股權投資機構通過股權、基金出資等方式爲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性資金支持,增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科創領域實力,同時債券獲得投資人廣泛認可,打開資本市場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