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健康投資 多爬樓梯就有效 心臟更穩、腦袋更好
不搭電梯改爬樓梯,對腦跟心來說是重要的刺激。(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心律不整,卻查不出什麼病因?記性變差、情緒忽高忽低?這些狀況可能都跟「沒有好好地動」有關。醫師張家銘指出,運動能幫助大腦和心臟重新建立順暢的神經溝通,不僅讓情緒更爲平穩、思緒更清晰,也能讓心跳變得穩定,簡單的多爬樓梯、多走路、吃飽飯後散步就有助益,想要提升效益,可以嘗試快慢交替的高強度間歇訓練。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粉專指出,腦和心之間,其實有條叫做「腦-心軸」的路,大腦會指揮心臟該快還是慢,心臟的感覺也會回傳給大腦,這條線路若保持暢通,身體的節奏、情緒、記憶力都會更穩定。但久坐、壓力大、缺乏運動會讓這條路打結,腦會開始亂放電,心也跳得不穩,導致疲憊、焦躁,長期下來,還可能會心律不整、中風,腦部甚至提早退化。
張家銘表示,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能讓神經更有彈性、傳導更順、腦袋更靈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能幫助腦部血管更健康、心臟血流更順,要讓兩者都產生,都跟運動有相當大的關係。不必去健身房,只要從生活裡一些活動做起,就能有幫助,像是起牀後做幾下伸展、原地踏步;改爬樓梯、上下班提早一站下車快走;吃飽後不要躺着滑手機,到巷口繞一圈。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對腦跟心卻是重要的刺激,每天15至30分鐘,維持中強度等級就行。
張家銘指出,想要快速提升2種因子的效能,可以試試快慢交替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像是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反覆做10至15分鐘、騎腳踏車時,用力踩一段,再放慢踩一段。
張家銘建議,長者更要動,規律的快走、跳舞、打太極,或是每天多走幾步,都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幫助神經細胞獲得更多氧氣和營養,延緩記憶力退化、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動得越多,睡得也越穩,是再划算不過的健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