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發投顧董事長陳志彥:不只拚績效 更要比穩健

陳志彥指出,TISA帳戶與自己投資最大的不同,是這個帳戶專爲退休,而想要成功有二大關鍵,一是要「長期投資」,至少十年以上的投資,就國外經驗來看,唯有長期投資、中途不停扣,才能成功。二是要「資產配置」,股票長期報酬最好,但風險最大,現金長期報酬最低,但最安全,債券的報酬率與風險介於中間,因此,年輕時股票部位要多,加速累積長期財富,但年齡增加後債券要拉高。

而此次的TISA理財挑戰賽就是依據這二個理念來設計。陳志彥表示,這次在比賽中納入「資產配置」,參賽者要依投資風險屬性(保守、穩健、積極)來分組,再來做資產配置,「沒有最好的投資組合,只有最適合你的投資組合」。當分類到「保守型」會有股債比例規定,投資人就自行配置投資組合,這個設計就是讓投資人投資要分散全球,像臺股市值只佔全球2%,若只投在臺灣就會喪失其他98%的機會。

二是比較夏普值。陳志彥指出,短期獲利好不代表長期也會好,有了夏普值的設計,可引導投資人建構穩定、成長的投資組合,讓投資人知道要考慮投組的波動,若投報率好、波動也大的話,就不見得是最好的投組。

陳志彥相當看好此次政府推動的TISA帳戶,經理費低是很大的誘因。從過去全球ETF成長快速就可知,被動式投資興起就是因爲費用率低,由於退休金是着眼「長期」投資,而長年投資下來費用率高低就差很多,這次TISA雖無稅負優惠,但T級別基金可買到內含管理費遠低於市場一半的基金,有助累積長期財富。

陳志彥認爲,未來「機器人理財」輔助投資也將盛行。綜觀全球在接受新技術時會歷經三階段:理解期、試用期、普及期,美國在2010年至2015年處於「理解期」,當時大家觀望,但2015年開始到試用期、2020年開始普及期,臺灣比較晚,2017年至2024年爲理解期、2025年進入試用期,就金管會公佈的機器人理財AUM數據已有加速、愈來愈多人願意使用。

陳志彥指出,美國「機器人理財」蓬勃發展的時間較短,主要與退休金帳戶有關,超過5,500萬的家庭都有個人退休金帳戶,而用機器人理財協助的比例也高,有助機器人理財的普及,日本也是十年前推NISA,助攻機器人理財發展,臺灣今年力推TISA,相信未來接受度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