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人形機器人競速:上海先行錨定頭部品牌,蘇浙皖零部件、工業場景差異佈局
編者按:過去一年,長三角展現出區域經濟的韌性活力和“增長極、動力源、試驗田”的責任擔當。展望2025,21世紀經濟報道在歲末年初之際推出特別專題,從城市、產業和數據等多方面,深度剖析長三角發展新動力,助力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鄧浩 上海報道
馬斯克在2021年首屆AI Day中親自發布新品——Tesla Bot,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再次將人形機器人拉到聚光燈下。
由於人形機器人與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重合度較高,而中國在智能電動車轉型的優勢,正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實現複利。不僅資本市場加大對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角逐,各地政府也開始不斷出臺產業政策,將人形機器人視爲重要的戰略新興高地。
其中,長三角可算是人形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一極。過去的一年,三省一市密集提出發展規劃,在未來的三年內,實現規模化量產,拉動千億產值。
波士頓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夏志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要得益於長三角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人才資源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長三角的製造業附加值高,能夠爲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融資賽道火爆
2024年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加速前進。據IT桔子統計,在這一年內,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共發生了5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過50億元。
同時,在人形機器人產業融資地區分佈呈現出明顯的集聚態勢,獲得融資的企業成立地點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分別以25%、25%和21%的佔比領先。其中,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在內的長三角區域,融資佔比44%,接近一半。
企查查數據則顯示,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上海和蘇州,分別擁有4.94萬、4.41萬、3.61萬和3.52萬家相關企業。
爲什麼是長三角?
夏志敏認爲,長三角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最爲完備的區域之一,產能規模大,產業鏈條完整。區域內高校和科研機構衆多,如中科大、浙江大學等,在智能控制、仿生機器人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外加城市化程度高,工業、服務業等應用場景廣泛,爲人形機器人提供了豐富的落地機會。
另一個原因是長三角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重鎮,在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方面擁有完整的產業鏈。2023年,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量共計341.78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36.2%。而新能源汽車與人形機器人許多零部件具有共同性,二者複用協同性優勢很大。
華西證券認爲,由於在軟硬底層上的相通性極強,車企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優勢明顯。車與人形機器人在技術底層、供應體系、生產環節均形成較強的協同與共振,汽車工廠將是人形機器人最爲核心的應用場景之一,且有望最快實現商業化落地。
密集發佈目標
2024年是長三角區域政策密集出臺的一年。
其中浙江力爭到2027年,浙江省人形機器人年產量達到兩萬臺,核心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關聯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培育省級及以上高能級創新載體5家、企業研發機構30家,實施重大科技項目30項,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自主可控。
江蘇着眼於工業機器人優勢,計劃到2025年,我省機器人產業鏈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機器人核心產業規模達到250億元以上。培育5傢俱有國際競爭力的機器人企業、新增10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遴選50個標杆示範機器人應用場景,重點製造業領域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500臺/萬人以上。
安徽沒有量化指標,但提出到2025年,安徽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到2030年,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加速,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上海則早在2023年就提出,計劃到2025年,明確一個總體目標,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促進三個突破,在品牌、應用場景和產業規模方面實現“十百千”突破——打造10家行業一流的機器人頭部品牌、100個標杆示範的機器人應用場景、1000億元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
夏志敏表示,“這些政策不僅明確了發展目標,還爲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技術卡點突破
《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將佔到世界總量的32.7%,位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
該報告稱,我國人形機器人已快速經歷了在腿部功能上以實現簡單行走爲目的、在手部功能上以外觀仿形並實現簡單運動爲目的的早期探索階段,具備初級感知功能的智能化起步階段,邁入了搭載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系統等先進技術的智能化進階階段,並已在相關環節取得重大突破。
但是,在覈心技術和商業化上,人形機器人還面臨很多卡點。
夏志敏表示,“目前的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運動控制、高功率密度電機、軟硬件和算法的深度融合。此外,情感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也面臨挑戰。”
2023年,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要求打造基礎版整機,構築人形機器人通用整機平臺,支持後續個性化功能開發。面向不同應用場景需求,開發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極端環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
2024年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陸續落地。
夏志敏認爲,通用整機平臺的意義各地致力於發展人形機器人通用整機平臺,主要是爲了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產業效率。通用整機平臺可以實現零部件的標準化和模塊化,加速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
場景應用先行
面對廣闊的市場空間,不少公司都將目標瞄準通用人形機器人,因爲通用意味着應用場景的泛化性可以得到極大加強。而快速找到場景落地,成爲這一輪人形機器人浪潮的焦點。
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鬆此前表示,“(人形機器人)落地場景三步走,首先通過教育場景做第一波商業化落地,因爲其泛化性、魯棒性要求沒那麼高;其次,在特定專有化的工業場景落地,比如搬運、堆疊等業務;最後才進入家庭,真正理解人機交互的意圖,並達到安全可靠的可部署狀態。”
長三角各地在政策規劃時,也將場景應用擺在核心位置。
比如安徽組織行業優勢企業提出人形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需求,定期發佈需求及目錄;江蘇計劃政企協同搭建產品供需對接與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
浙江則把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建設納入未來工廠評價內容,鼓勵各地在生產方式轉型、智能製造等項目中予以政策支持。
上海計劃全面實施智能工廠領航計劃,通過“機器人+智能工廠”,推動機器人在上下料、加工、焊接、打磨、裝配、物流、碼垛、分揀、檢驗檢測等各類垂直細分環節中加速應用,帶動工業機器人應用量新增20000臺。拓展服務機器人應用場景,推動服務機器人進入醫療、養老陪護、家用服務等各民生領域,惠及千家萬戶。持續遴選發佈智能機器人標杆企業與應用場景推薦目錄。
來源: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