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眠 中醫:宜調理心肝

失眠已是現代人的常見困擾。中醫師表示,失眠不只是「睡不着」,而是身體失衡的訊號。(本報資料照片/鄭鬱蓁臺北傳真)

(太陽星提供)

「明明睡滿八小時,醒來卻還是累得像沒睡過。」失眠已是現代人的常見困擾。中醫師表示,失眠不只是「睡不着」,而是身體失衡的訊號。雖然西醫提供藥物能緩解,若搭配中醫調理體質,更能找回自然入睡的能力。

宏怡中醫診所醫師章晉瑋指出,失眠常與「心」、「肝」兩大臟腑失調息息相關。心火過旺會導致焦慮多夢;若心血不足,則可能出現心悸、健忘。至於肝,則負責情緒疏泄,當壓力累積導致肝氣鬱結,胸悶、煩躁感便會干擾入眠。

常見的失眠分四種類型,一、困難入睡型(心肝火旺/肝鬱氣滯),躺在牀上輾轉反側,腦子停不下來,明明很累卻無法關機。這類人多屬壓力大、思慮過度的族羣。

二、淺眠易醒型(心膽氣虛/心腎不交),對聲音環境特別敏感,常淺眠驚醒後難再睡。三、火旺多夢型(心肝火旺/陰虛火旺),常整夜夢境繁多緊湊,醒來反而更疲累。四、氣虛疲累型(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則是睡滿時數卻仍精神萎靡,常伴隨消化不良。

中醫治療失眠依個人體質與症狀調整,內服藥方常用的包括,酸棗仁湯,安神助眠,適合難以入睡、思慮過度。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改善煩躁胸悶。天王補心丹,可補益心血,適用心悸健忘,以及硃砂安神丸,清心降火、鎮心安神等,需醫師處方嚴格使用。此外,鍼灸治療也具輔助效果,一般建議每週治療1至2次,持續4至8周。

另外,日常生活也能輔助改善,章晉瑋建議,每日睡前可按摩「風池穴」(後腦勺下方,頸部兩側大筋外緣凹陷處)、「涌泉穴」(腳底前1/3正中央凹陷處)每穴按壓3-5分鐘,有助放鬆助眠。

建議睡前以42°C溫水泡腳或泡澡15至20分鐘,能舒緩緊繃;臥室保持安靜、涼爽與遮光,必要時可使用白噪音;搭配舒適的枕頭牀墊與寬鬆衣着,營造安眠環境。

他強調,長期依賴安眠藥並非解方,建議採「中西醫整合治療」,讓西藥控制症狀,中醫調理心肝氣血,逐步減少藥物依賴。若失眠超過2周未改善,應儘快尋求專業協助。(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