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抗戰大力維護法幣信用

傳記文學第756號《「法幣」八年抗戰的幕後真英雄》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軍佔領上海,上海租界「孤島」形成,中外銀行包括國民政府銀行及金融組織,在「租界」的保護下營業,維護「法幣」一元=英鎊一先令二點五便士=美元三十分的信用匯率,幾乎無限制買賣外匯。日本因佔領區擴大,遂積極收兌「法幣」,或以走私物質方式換取「法幣」,再由上海匯市或黑市大量套購外匯,企圖利用「法幣」打金融貨幣戰,以造成國民政府大量外匯儲備流失。道理很簡單,「法幣」若失去信用崩潰,必定造成金融大失序、社會大動盪、中央政府垮臺,中國自然喪失抗戰能力。

一九三八年開始,國民政府頒佈了一系列加強外匯管理及增加外匯的法規反制,例如《商人運貨出口及售結外匯辦法》、《限制攜運鈔票辦法》、《金類兌換法幣辦法》、《出口貨物應結外匯之種類及其辦法》、《出口貨物結匯領取匯價差額辦法》、《維護生產促進外銷辦法》、《鞏固金融辦法綱要》等;同時制定《取締敵僞鈔票辦法》、《私運法幣及其他禁運物品出口檢查辦法》、《日人僞造法幣對付辦法》、《限制私運黃金出口及運往淪陷區域辦法》等,防止法幣及其他結匯物資進入淪陷區,但成效有限。

就在抗戰邁入第三年,一九三九年八月,國民政府已難以支撐「法幣」的穩定價位之際,德國於九月一日趁機侵佔波蘭,英國、法國、波蘭等國組成的「同盟國」,立即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鎊一度慘跌,美元也連帶下跌,歐洲各國實施外匯管制,「法幣」拜二戰爆發之賜止跌回升,一九四○年初,「法幣」對英鎊及美元的匯價分別上升了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暫恢復以往信用。

若「法幣」崩潰、經濟戰敗,中國抗日戰爭必無法持續,日本必輕易佔領整個中國,實非英美所樂見。爲維護「法幣」穩定,於一九三九年十月二戰爆發後不久,在英國協助下,成立了「中英平準基金委員會」,委員會乘英鎊價低、熱錢迴流,立即拋出「法幣」,買進總額達以往出售總額百分之四十的四百二十萬英鎊。又於一九四一年四月,中美英締結「法幣安定基金協定」,由美國出資五千萬美元,英國出資一千萬英鎊,加上中方資金,合計一點一億美元,同年八月組成「中美英平準基金委員會」,此平準基金對「法幣」在日本全力破壞下,實施外匯審覈制度、消除上海外匯黑市、建立大後方外匯巿場及外匯管理等,協助中國挺過抗戰中後期法幣的困境,發揮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另外,隨着對日抗戰全面擴大,沿海沿江經濟較富庶地區相繼淪陷,國民政府財政經濟亦產生了重大變化。其一,佔總稅收百分之九十的關稅、鹽稅及統稅驟減,財政赤字大增至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二,糧價物價飛漲,一九四○年十二月的物價,較一九三七年七月戰前,增漲了十二倍。

稅收銳減、財政赤字暴增、糧價物價猛漲,成爲戰時經濟最嚴峻的問題,迫於需要,國民政府於一九四一年六月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斷然決定各省田賦收歸中央,並改徵實物,同年七月二十三日公佈施行《戰時各省田賦徵收實物暫行通則》。「田賦徵實」再加上「糧食徵購」、「糧食徵借」的「三徵」政策,讓政府得以掌握充分的糧食,這對後期抗戰的全局,至少有三項重大貢獻,應被充分肯定:

(一)讓重要戰略物資的軍糧來源,得到保證、供應不匱;

(二)以糧制價、穩定市場,進而安定民心;

(三)減緩爲籌措軍費、彌補財政赤字,猛印鈔票的速度,有助於穩定及支持「法幣」在長期抗戰中的信用。

除了從抗戰初期的無限制買賣外匯,到中後期平準基金維持法定匯價、外匯管理審覈,及三徵政策等,全力維護「法幣」的信用外,對內大量發行公債,也是另類的解方。據資料統計,從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直接或由銀行發行國內公債十九次,包括「救國公債」、「軍需公債」、「同盟勝利公債」等,共計「法幣」兩百二十三億元。(四之三;摘自756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