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幣 八年抗戰勝利的幕後真英雄
傳記文學第756號《「法幣」八年抗戰的幕後真英雄》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蔣介石於一九四一年曾雲:到如今抗戰已經四年,不僅國家財政沒有什麼危險的現象,而且只有一天一天地健全穩固,……須知我們現在持久抗戰下來,而財政之所以尚能維持到如此程度者,就是由於法幣政策之成功。── 一九四一年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開幕致詞
法幣制度的建立,爲當時中國提供了穩定的金融基礎,對長期抗戰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國民政府頒佈《財政部改革幣制令》,以中央、中國、和交通三家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之鈔票,爲國家信用法定貨幣,簡稱「法幣」。此舉結束了明朝中葉以來,近五百年的銀本位幣制,成功推出紙鈔信用貨幣,於抗戰前統一了全國貨幣,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貨幣混亂的局面,不僅爲政府提供了經濟調控利器,也加速了全國「經濟共同體」的形成。
「法幣」發行後的一年八個月,爆發了「七七事變」,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止,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當時中國承受難以估計的巨大損失。從現實經濟面看,戰爭就是燒錢,很快燒掉鉅額的錢,而在整個中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賴以維持經濟的命脈,正是抗戰前剛完成改革的紙鈔──「法幣」。
雖然抗戰經濟艱困,在英、美與國人支持下,「法幣」一直是抗戰全期的「硬貨幣」;它不僅是政府的重要經濟武器,維持了當時財政的穩定及經濟秩序,加強大後方建設,擔負起振興後方經濟的大任,更是戰時前方軍隊調度、物資供應等,各項軍事開支的金融保障;實乃抗戰的中流砥柱,贏得最後勝利的幕後真英雄。
「法幣」的穩定,開始時是建築在充裕的白銀儲備上,而唯一的辦法就是「白銀國有化」;即是透過國家信用,強制收購民間舊有的銀兩、龍洋、銀元等銀本位貨幣,再以白銀本身或出售白銀兌換的外匯,爲「法幣」儲備金。
自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發行「法幣」,到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全面抗戰之前,據統計「在白銀國有化方案之下,約共動員了五億盎司白銀」;這一年半內,國民政府共出售約一點九一億盎司的白銀,其中包括一九三六年五月在倫敦出售的兩百萬盎司,總所得約一億美元,這筆鉅款,對當時「法幣」信用的支持與穩定,影響重大。有白銀撐腰的「法幣」逐漸建立信用,爲社會大衆所接受,中國的貨幣制度也跟上了時代,開始具有了現代意義。
「法幣改革」是中國近代的一件大事,它的產生讓中國的貨幣邏輯,由以貴重金屬爲擔保物的本位制貨幣,轉變到金匯兌本位制,以政府擔保的信用貨幣;簡單的說就是人民要信任政府,政府亦承諾保證人民拿着紙鈔就能買東西。改革前通貨緊縮、物價大幅不正常下跌現象逐漸消失,整體經濟穩定成長,出現繁榮景象。
今天我們從穩定金融政策,及準備抗戰的宏觀戰略角度來看,應對「法幣改革」的決策者與執行人員,致上崇高敬意,而不是總以貪腐負面的眼光,來否定國民政府當時貢獻,或以政治立場負面的評價,把幣改醜化成當權者收刮民財、與民爭利的一場掠奪。尤其宋子文、孔祥熙應用靈活的外交手腕,抵制並擺脫了日本的干預,先搞定英國,成功上市紙幣,再以白銀折價出售的方式,說服美國理解並直接支持參與中國幣制改革,建立了實質現代貨幣系統。(四之一;摘自756期《傳記文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