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第五年之一:亮出成績單

長江十年禁漁第五年之一:亮出成績單。(人民日報資料照片)

大陸《人民日報》16日報導,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啓動以來第五年,中國大陸農業農村部日前在湖北荊州召開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現場推進會,說明長江禁漁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湖北、安徽等地發現,禁漁以來,長江得以休養生息,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旗艦物種拯救行動,積極展開,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

5月,長江干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點水域迎來魚類繁殖高峰時期。

2021年,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啓動,今年進入第五年。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長江干流監測點單位資源量同比上升9.5%,涉漁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2021年到2024年,長江流域共監測到土着魚類344種,比禁漁前的2017年到2020年增加36種。

一大早,湖北鄂州市楊葉鎮江豚灣,幾頭長江江豚逐浪嬉戲,不時從水中探出頭來。

長江江豚等旗艦物種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長江的健康狀況。楊葉鎮江豚灣水流平緩、魚類豐富,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掛牌設立「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長江江豚自然棲息地修復示範區」,建設「江豚驛站」。

「我們將安裝全景攝像頭,便於人們從高處即時觀測長江江豚;後期還將探索生態旅遊和科普教育等模式,號召更多人來保護長江江豚。」楊葉鎮黨委書記嚴建稱。

放眼各地,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旗艦物種拯救行動積極展開。

2024年,中華鱘放流規模首次超過100萬尾,據測算已有約11萬尾幼魚通過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狀況良好。鄱陽湖、洞庭湖等地也在枯水期開展長江江豚應急救護,統籌推進就地和遷地保護。

生境條件改善,科研攻關助力,爲珍稀瀕危魚類野外種羣恢復爭取更多可能。

「我們成功採集到長江鱘初孵仔魚!」在貴州赤水市復興鎮大魚壩水域,科研人員營造了約8000平方米的產卵場,並向試驗水域投放長江鱘親魚20尾。今年4月,被宣佈「野外滅絕」的長江鱘,在赤水河首次實現自然產卵並孵化,標誌着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步,大陸農業農村部將組織推進長江鱘自然種羣重建工作,實施重要棲息地修復,開展赤水河等長江流域重要支流連通性恢復試點,同時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強化水生生物保護,推動水域生態整體修復,爭取早日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長江鱘野外自然種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