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第五年之二:漁民轉產就業、生態逐步改善

即時╱長江十年禁漁第五年之二:轉產就業職業培訓持續強化漁民生計保障。圖爲長江江豚在葛洲壩下游附近躍出水面。(人民日報資料照片)

大陸《人民日報》16日報導,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啓動以來第五年,長江禁漁,關乎沿岸20多萬退捕漁民生計。漁民上岸後,生活過得怎麼樣?而沿江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也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在安徽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鎮「捕轉養」基地,年過五旬馬五一在蟹塘除草、消毒。「雜草長得快,不及時清理,就會搶奪蟹苗養分和生長空間。」馬五一說。

6年前,他還是捕魚「老把式」。2019年馬鞍山啓動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工作。收網上岸後,馬五一全家搬進安置房。

當塗縣還推出「捕轉養」扶持政策。和當地許多退捕漁民一樣,馬五一報名參加縣、鎮舉辦免費養殖技術培訓班,學習魚蟹養殖。爲打消漁民轉產顧慮,當塗縣「捕轉養」基地還成立工作專班,爲每名轉產漁民安排技術人員,從塘口消毒到飼料餵養、病害防治等給予免費技術指導。

今年養殖季,馬五一投放1700斤蟹苗、600多斤蝦苗。「螃蟹長得不錯,這才5月,最大已經有一兩半,收益肯定差不了。」馬五一說。

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啓動以來,爲有效落實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各部門持續加強跟蹤調研和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截至今年第一季底,大陸全國14.5萬名有就業能力和意願的退捕漁民全部實現轉產就業,22萬名符合條件退捕漁民全部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2萬名生活困難漁民全部納入低保救助範圍。

這段時間是太湖流域部分土着魚類產卵繁殖期,也是非法捕撈行爲易發時段。

「東太湖亭子港外有人駕駛船隻,疑似使用絲網非法捕撈。」深夜,「太湖利劍」資訊化監管平臺線上巡查顯示有情況。執法人員立即出動執法艇,無人機精確指引奔赴現場,不到20分鐘人贓俱獲。

在不少長江沿岸省分,違規垂釣及利用垂釣變相捕撈行爲仍有發生,加上無人船下網、GPS定位下暗網等新型偷捕偷釣手段花樣繁多,打擊查處取證難度加大。

跨地域、跨部門,築牢禁捕防線。豫鄂交界河南水域設立約6000畝緩衝區加強交界水域監管;上海聚焦長江口水域、青浦澱山湖等非法捕撈犯罪易發區域,進一步密切與蘇浙及長江航運等公安機關區域聯控、風險聯防……近年來,越來越多水域實現跨區域聯合執法,形成水上聯打、陸上共管、市場協查的聯動執法格局。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問題在水裡、根子還在岸上。近年來,沿江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專家指出,長江禁捕後,過度捕撈問題已根本解決,但洄游通道阻隔、水域污染、棲息地破壞等因素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還廣泛存在,長江水生態恢復需要一個長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