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十年期中考揭秘 水中「大貓熊」人工繁育江豚二代已有3條

▲長江禁漁十年期中考,揭生物覆育成績單。(圖/翻攝央視,下同)

文/香港01

《央視新聞》報導,2021年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全面禁捕。當前,正處於十年禁漁的中期關鍵節點。截至目前,人工環境下繁育出的長江江豚已經有5頭,其中包括3頭珍貴的二代江豚。

據報導,江豚是長江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是大陸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被稱爲「微笑天使」和「水中大貓熊」。在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的推動下,江豚生存環境、種羣數量不斷改善。

目前,中國對江豚數量考察每5年開展一次,2022年長江江豚種羣數量爲1249頭,相比2017年增長了200多頭,增長率達到23.4%。

而在大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𬶨豚館科研人員努力下,長江江豚的人工繁育技術逐漸成熟。截至目前,人工環境下繁育出的長江江豚已經有5頭,其中包括3頭珍貴的二代江豚。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長江上游赤水河流域自2017年先行試點開展禁漁工作以來,該流域的魚類物種數量由禁漁前的123種提高到現在的126種,珍稀物種由7種增加到9種,長江鱘、鰻鱺、紅脣薄鰍等11種在赤水河消失多年的土着種類在禁漁後再次被採集到。

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長江全流域魚類資源總體恢復明顯,魚類小型化趨勢得到遏制,中大型個體增多。專家建議,需要借鑑目前已有成功經驗,持續推進珍稀魚類分佈水域的禁漁工作。

長江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長江水系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今(2025)年4月,大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選定一處夾江江段,開展了長江鱘野外繁殖試驗。研究人員通過放流成熟長江鱘個體,構建適宜的產卵場,成功誘導放流的長江鱘實現自然產卵並孵化,邁出了長江鱘野外種羣恢復的關鍵一步。

中華鱘是大陸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但是自2017年以來,科研人員已經連續8年未監測到中華鱘野外自然繁殖活動。目前,科研團隊計劃在赤水河段探索開展中華鱘適應性放流試驗,評估其野外繁殖的可行性,爲物種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大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煥章建議,在禁漁十年之後,也可以在珍稀魚類分佈水域繼續實施十年禁漁。

【本文獲《香港01》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