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學週領航癌症防治 以AI精準篩檢、整合照護共築健康臺灣
林口長庚提供精準癌症篩檢,集結國內最完整的各癌別團隊,透過全人全程癌症照護,共同守護全民健康。圖/長庚提供
2025年長庚醫學周於今天正式展開,今年「公共議題論壇」聚焦於「癌症篩檢與健保政策優化」,探討透過AI精準篩檢、健保給付優化與跨科整合照護,推動國家癌症防治目標,實現「健康臺灣」的願景。林口長庚更公佈最新肺癌篩檢成果,在與桃園市政府合作下,已完成高風險族羣逾四萬人篩檢,揪出約150名可及早治療的個案。
這場論壇彙集產官學研跨界專家,包括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立法委員王正旭、健保署長陳亮妤、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以及林口長庚癌症中心主任王宏銘等。
積極投入AI精準篩檢
陳建宗指出,長庚積極投入人工智慧於癌症防治的應用,並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團隊合作開發「Sybil」AI系統。該系統結合臨牀醫學、人工智慧與公共衛生,建構國內首份兼具臨牀準確度、AI模型校正性與篩檢政策效益的架構。他指出:「透過單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Sybil能預測未來1至6年的肺癌發生風險,這在臨牀與公共衛生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
此外,長庚醫院參與的全球乳癌AI大型驗證研究,涵蓋5國、7個醫學中心、超過6萬2千名病人與12萬8千張影像,證明AI風險模型能在不同族羣中發揮穩健效益,協助早期檢測並避免過度篩檢。
陳建宗也談到醫學教育與公共責任:「長庚醫學周就是把最新科學、臨牀實務、公共政策擺在同一張桌上。健保署新增 NGS 給付與癌症新藥基金等制度創新,都是讓『健康臺灣』的願景變成日常流程。」院方更持續配合政府導入FHIR/AI結構化資料,推進「事前審查自動化」,讓藥品與治療准入更有效率。
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不是口號,是可驗證的里程碑
王正旭肯定長庚醫療體系從國家政策高度思考癌症防治,並呼籲擴大癌症篩檢與早期診斷。他提到:「篩檢並非立即見效,但實證醫學顯示,早期發現能顯著提升存活率。我們希望透過結合AI科技與精準醫療,推動國家在2030年將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王正旭進一步指出,臺灣目前仍有約1萬7千例癌症死亡需努力防治,而現有80萬名癌症存活者正是社會防癌教育的重要資源。他強調,篩檢的目標是「篩得出、追得到、治得好」,讓篩檢成果真正落實到全民健康。
「先接軌、可持續、再優化」,讓好藥更快、更公平
陳亮妤指出,癌症新藥基金是「健康臺灣」的重要一環,114年政府已編列50億元預算,預計受惠人數約3,600人。此外,健保自113年5月起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涵蓋12種癌別,推動癌症治療邁向精準化。
陳亮妤特別提到健保的數位化改革:「我們正推動AI與FHIR結構化資料,未來醫院可進行自主事前審查,大幅縮短審查時間,讓病人即時用藥。」她以乳癌藥物爲例,指出除了初期一種藥物外,其餘均已接軌國際治療指引(NCCN),展現健保在國際接軌上的努力。
她也提醒,臺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慢性病與複雜癌症支出成長快速,藥費佔中央總預算比重持續攀升;因此,醫療科技評估(HTA)與多元風險分攤成爲必要工具。並表示,「加速 ≠ 放水,我們用暫時性支付+RWE(真實世界證據)動態評估,把快與穩綁在一起。」
涵蓋率×陽追率,要同步一起執行
王宏銘直言,篩檢成功的兩大支柱是涵蓋率要大、陽性追蹤率要高。長庚把資訊系統與門診流程打通,門診主動「挑出」未首篩者發轉介單、優先排程;首篩數上來之後,下一步就是盯陽追率。
他也坦言,國人篩檢涵蓋率仍有提升空間,以門診平均值觀察,乳房攝影約 35.78%、子宮頸抹片 36.84%、糞便潛血 25.36%。長庚提倡讓醫師去提醒病人進行篩檢,成爲篩檢增加的破口處理策略。目前長庚五癌陽追皆逾九成、肺癌接近百分之百,未來持續以多科整合與個管維持品質。
地方經驗說明 「早發現,真的救一家人」
黃翠咪指出,桃園三年前推動免費LDCT篩檢計劃,成功早期發現多名肺癌患者。她分享一位市民的感謝:「爸爸是全家的經濟支柱,因早期發現肺癌而及時治療,特別向市長表達感激之情。」更感謝長庚協助桃園篩檢四萬人,成功找出150名癌前病變與早期癌症患者,顯示篩檢結合醫療資源的重要性,期待未來繼續與長庚合作,擴大篩檢覆蓋率。
醫師告訴我:「敵人會躲起來」
罹患大腸直腸癌四期的病友劉女士,昨天在論壇回顧罹癌四年的心路歷程:「一開始只想着爲什麼是我?」歷經三次手術與今年初的熱灌流化療;醫師曾叮嚀「敵人會躲起來」,讓她學會與身體「好好對話」。
作爲長庚志工20年,劉女士說:「快樂不是裝出來的,是每天走進門診做功課。」她提醒仍在治療途中的病友,「把資訊問清楚、把副作用說出來,醫療團隊才能真的幫助到你。」
全人全程照護與免疫治療的「耐心」
癌症基金會創新服務部主任陳昀指出,癌症治療強調「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的五全照護模式,而長庚的癌症中心團隊橫跨內外科、放腫、病理與個案管理;更在2016年成立免疫腫瘤卓越中心,導入 CAR-T、質子治療與新型免疫靶點,形成「標靶 × 免疫 × 放療」的組合拳,提供癌症資源中心與「臺灣癌症資源網」資訊,協助患者與家庭能無痛接軌迴歸社會。
百億癌藥基金是否已備足?倡議癌藥基金法制化
臺灣癌症基金會總監馬吟津說,早期癌篩找到更多癌症病人,勢必需要更多治療經費。現在政府準備的百億癌藥基金是否足夠?能夠永續?臺癌基金會倡議癌藥基金法制化。並已獲得逾百位立委支持,希望新會期就能落實立法。
陳建宗強調,癌症是國人健康最大威脅,長庚不僅要在醫療技術上領先,更要在公共政策與健康促進上扮演領導者。他表示:「將持續推動AI精準篩檢與整合照護,攜手政府與社會,共同守護全民健康。」透過此次論壇,長庚醫療體系展現其在癌症防治上的全面佈局,從AI技術到政策推動,從篩檢到全程照護,爲「健康臺灣」願景奠定堅實基礎。
林口長庚醫學周舉辦「公共議題論壇」,聚焦「癌症篩檢與健保政策優化」,彙集產官學研跨界觀點,共同勾勒「健康臺灣」願景。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左起)、長庚體系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健保署長陳亮妤、立法委員王正旭立委、林口長庚院長陳建宗、林口長庚副院長林永昌一同參與。記者許凱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