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資產“黔中安順3號”非標兌付“老大難”,逾期5年間孰是孰非?丨21爆料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餘紀昕、楊夢雪 上海報道
不少投資者正密切關注城投融資項目是否會在時隔多年後迎來兌付方案的轉機。
近日,多位個人投資者通過“21爆料通”投訴平臺向記者反映,長安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長安資產")旗下一款原定於2019年到期的資管產品至今未能完成兌付。
該產品爲長安資產發行的特定多個客戶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長安資產-黔中安順3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以下簡稱“黔中安順3號”)。投資者提供的相關文件顯示,該產品資產託管人長安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代銷機構北京中天嘉華基金銷售有限公司,資產託管人杭州銀行,資管計劃期限24個月,投資起始日2017年9月11日。投資人表示,這款投資起始於2017年的黔中安順3號項目,原本應該在2019年到期並兌付債務本息,然而截至發稿,逾期5年多的時間過去,兌付情況進展仍不甚樂觀。
合同投資說明書顯示,長安資產-黔中安順3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範圍爲:資產管理人將資產管理計劃財產用於受讓安順黃鋪物流園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鋪開投”)基於《安順黃鋪物流園幺鋪片區公路港建設項目建設工程委託建設合同》產生的代建管理費及委託代建款等應收賬款對應的財產性收益。此外,資管計劃閒置資金可以用於投資銀行存款、國債和貨幣型基金等低風險產品。
該項目的發行方長安資產成立於2012年,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的第四家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也是華東地區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官網信息顯示,長安資產由長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0%,爲其控股股東。長安基金股東包括長安國際信託(持股29.63%)、上海景林投資(持股25.93%)、上海恆嘉美聯(持股24.44%)、五星控股(持股13.33%)、兵器裝備集團財務公司(持股6.67%)。
目前項目兌付進度如何?據記者瞭解,近三年間該項目曾有過兩次兌付方案,但融資方均未完全履行。
記者獲得的一份黔中安順系列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臨時公告顯示,2023年4月融資人、擔保方、管理人曾共同簽署一份《和解協議》,兌付方案按照先本後息償付,本金分期4年支付,2027年12月底之前支付逾期利息和本次分期還款期間的利息。
接近長安資產人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確認了曾經有過這一版方案,其稱融資方在按約履行一年後停止還款。投資人則表示,這份方案在2023年6月第二次還款時就已經違約,2024年11月融資方和擔保方徹底撕毀《和解協議》。
2024年再度溝通後,黃鋪開投曾拋出另一個兌付方案,承諾每季度支付350萬元。但就這版方案,投資人和長安資產並未與融資方達成一致,“單方面履約”的過程中黃鋪開投也並未完全履行。投資人對記者表示,一季度約定給到的350萬,實際陸續支付了280萬,也仍未達到當初對方承諾的350萬。
據投資人內部統計,截至2025年4月底該項目僅還款3880萬,佔黔中安順系列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共涉及5個項目)3.5億本金的11%。
逾期五年多的時間裡,投資人陸續發現該項目兌付艱難背後或“另有隱情”。
該項目曾被捲入多起糾紛,涉及部分合同“蘿蔔章”造假、長安資產負責該項目的經理違規收受展期諮詢費等,多位相關人員因僞造公章、違規收受顧問費等被判刑。雖然法院已判決該債權債務關係成立且黃鋪開投需履行還款義務,但這些糾紛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後續“責任無人認領”。
2021年長安資產與黃鋪開發合同糾紛民事判決書(部分內容)
接近長安資產人士對記者表示,根據訴訟文件,合同僞造及公章問題不影響債權債務關係及兌付進展,關鍵在於資金已實際交付。雖然項目底層可能存在瑕疵,但這不影響兌付,核心問題仍是融資資金能否到位。在他們看來,這些爭議並不影響債務問題的後續解決。
“知道有風險,但不清楚這款產品風險具體有多大”——這一表述在近年金融投資領域頻頻被提及,尤其凸顯了非標項目風險評估中的顯著“盲區”。
那麼,長安資產在該項目的銷售環節中,風險提示做到位了嗎?
當被問及購買時是否瞭解項目底層資產和風險情況時,該投資者坦言:“我們只是知道這個是用於受讓一筆債權,但不瞭解這個債權的具體底層投向資產,也沒見到相關合同描述穿透關係指向。”這一情況或反映出,產品信息披露存在不足,投資者在購買時對資金最終投向和實際風險程度缺乏清晰到位的認知。
記者在翻閱投資者提供的長達44頁的銷售合同時注意到,整份合同未見"低/中/高風險"等風險程度描述。
以投資者視角來看,雖然這份合同和投資說明書中已經做到對信用風險、投資風險可能影響本息兌付的常規提示,但就此類非標項目風險情況而言,在現下資管行業信披要求不斷透明化趨勢下,明確的風險等級界定及相應升級風險提示或許還是有一定必要的。
記者瞭解到,在資管業務的風險評估體系中,標品業務(如R1-R5分級理財產品)具有清晰易懂的風險等級標識,數字越大代表風險越高。然而,特定多個客戶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即“多專戶”)作爲非標項目,其風險評估更爲複雜。這類業務可投資於未上市交易的股權、債權等非標準化資產,其風險特性主要取決於底層資產的流動性、轉讓靈活性等特殊因素。
與標準化產品不同,非標項目的風險評估無法簡單套用現有等級體系(如R1-R5),而需結合具體項目條件(如還款能力、發起人信用等)進行專項盡調,並採取定製化的風控措施。
業內認爲,相較於標準化金融產品清晰的風險評級,非標項目由於缺乏統一定價機制和公開交易市場,其風險程度更難被普通投資者準確評估。這種風險認知的模糊地帶已成爲投資者決策過程中的主要困擾。因此,資管機構在開展此類業務時,往往有必要通過更細緻的產品風險揭示和嚴格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來把控風險匹配度。
事已至此,後續處理辦法將怎麼走?投資者該如何度過漫長等待期?
接近長安資產人士向記者透露,對於該項目,目前管理人已採取資產處置措施,查封了當地房產、股權等資產,但曾嘗試拍賣卻全部流拍,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處置確實面臨較大困難。“長安資產希望推動問題解決,但實際協調能力和推進速度確實有限。”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貸款置換作爲化解城投非隱債非標債務的鼓勵方向,正推動化債模式從財政主導轉向更爲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模式。那債務置換在此案例中可行嗎?
上述接近長安資產人士談及,當前實施銀行貸款置換主要面臨三大挑戰:首先,銀行債務置換細則尚未明確出臺,導致核心解決方案缺乏明確時間表;其次,實際操作中往往需要對接多家銀行進行融資,而各家銀行的放款審批流程複雜且耗時較長;第三,整個銀行對接審批流程週期漫長,難以保證持續穩定推進。
上述多個因素疊加,導致當前銀行債務置換工作進展緩慢、推進困難。上述人士認爲,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兌付資金到賬進程面臨考驗。